‹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147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芒爸

初中毕业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27027  
爱心活力豆
21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其他
街道:
其他

Medal No.11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10:3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转自林怡育儿论坛.www.linyiyuer.com

原帖地址:http://www.linyiyuer.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ID=3714&page=1

一直没有很认真地研究过蒙台梭利。因为不少朋友谈到有关蒙台梭利的很多话题,让我觉得有很认真地研究一下蒙台梭利著作的必要了。最近在看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看着看着,就有了一些想法,我会陆陆续续随时发在这里供大家分享和讨论。

解读蒙台梭利1: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

毫无疑问,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给予孩子自由。那么蒙台梭利提倡的这种给予孩子自由究竟是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在旁边看着孩子,让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情呢?

我们先来看看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这本书里的几段话。

“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中,活动的主要部分由孩子主导……”后面还有一些关于孩子主导活动的描述,这里不一一抄录。我想,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主要部分”和“主导”值得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因为,蒙台梭利在接下来的一段话里继续给予了阐述:“很多老师问我,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已经足够了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够。在孩子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教具的操作方法是最重要的一环。老师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教具的操作,因为孩子对他身边的一些东西常常不太在意,即便注意到了,大概也猜不到这些东西的用法。所以老师得随时准备做示范……”并且紧接着还举了一个东方人看到西式餐具时可能有的反应的例子作为旁证来进一步说明她的这个观点。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提倡的“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对他的行为放任自流。这其中仍然有施教、引导或者“灌输”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老师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孩子示范教具的操作。

在后面的一段话里,蒙台梭利说得更加明确了:“少数老师对于上述原则似乎只是一知半解,他们的做法是把教具发下去给孩子,然后老师就默默地退到一旁,不管发生什么事。这种教学方法只会造成一种结果:整个教室闹翻天。我们所谓的不干预孩子的学习、尊重孩子的活动,必须在孩子本质上的发展臻于成熟之后,才得以实行。”

这段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孩子能够自己沉浸于某些事物之中,去自我发现其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他具备这种本领之前,他是需要我们引导,需要我们给予刺激(比如蒙台梭利提到的演示教具的用法其实就是一种刺激,或者说是一种“灌输”的方式)的。这个说法如果用我经常提到的关于建筑材料和构建大厦的比喻来解释,实际上就是一个给孩子提供建筑材料的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这个阶段,孩子就不可能获得足够多的建筑材料,他也不可能凭空建造出撼动人心的美丽大厦的。我认为,孩子这种“本质上的发展臻于成熟”应该在6岁前,重点在3岁前。所以在孩子3岁前我们给予他的各种刺激,包括帮助他建立各种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或者因果关系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换句话说,早教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我们给孩子施行早教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惴惴不安:天啊,我是不是给予孩子太多了?我是不是应该给他足够的自由?我们需要注意的只是给予他这一切的方式,而不是担忧给予他这一切是否必要。

蒙台梭利认为,干预有时候是必须的。因此,他在《发现孩子》这本书里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当我经过一个孩子身边,他(指老师)正小声地在另一个孩子耳朵旁说悄悄话。我问他:“你在干嘛?”“我小声地讲,才不会打扰到他啊!”这位老师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他不敢干扰孩子的失控,却又不试着去建立秩序,好让孩子的个别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将这个“干扰”理解为引导,我比较喜欢“引导”这个词,因为它更人性化,更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明问题。

所有这些都说明,蒙台梭利并不反对引导甚至也不反对早期的“灌输”,如此,那些崇拜蒙氏的父母就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疑虑,完全可以放开手脚给宝宝演示“教具”(当然,我们可以有别的教具,这些教具也许仅仅是一枚树叶,一颗小石子……),在必要的时候甚至也可以给予他一些干扰了。就像前几天有朋友在论坛提问的那样,如果宝宝坚持要她画一只小白兔,为什么不呢?并且,为什么不以这个画小白兔事件作为契机,给宝宝提供更多发现与探索的机会呢?
怎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孩子?
关于尊重孩子,蒙台梭利有三段话我觉得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蒙台梭利教学法里所指的尊重,绝对不是连孩子的缺失或肤浅的表面现象也一并包容。尊重在本质上必须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能够察觉出孩子不同的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因为他们既无建设性,对孩子的发展也没有什么贡献,只会让孩子的精力用错地方,伤害孩子的发展。"

"老师固然可以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也可以严声历气地指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是,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老师必须随时留心孩子的状况,谨慎地安排学习环境。这比起命令和告诫,以上的方法简单多了!但是方法虽然简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还得要有无尽的爱心和洞察能力才行。"

“老师维持孩子的学习环境,必须像家庭主妇把家里弄得美观温馨一般。但是光有这样还不够,还需要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更须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多用点心力,多观察孩子,做老师的才会对其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一个孩子能否不如轨道、有否取得进展和成就,常常有赖于老师观察入微的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蒙台梭利这些话里最重要的两点就是:

1.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观察是一项需要耐心也需要爱心的工作,一个有成就的妈妈必定就是一个富有耐心和爱心的妈妈,没有耐心,你就很容易忽视孩子行为中一些很细微,但是往往关乎大局的表现,没有爱心,你不仅不会细心地去观察孩子的行为,甚至还会粗暴地打断孩子,带给他不必要的伤害。

2.要适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能是强迫性的。换一种说法,这里的调整应该就是引导,而引导是需要智慧的,不是快刀斩乱麻似的,而要根据孩子的状态,当时的环境与情景灵机一动随机变通,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为他提供帮助,让他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括起来,了解孩子,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这实际上就是尊重孩子。

芒爸

初中毕业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27027  
爱心活力豆
21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其他
街道:
其他

Medal No.11 Medal No.1

心智发展不可控,环境是心智成长的沃土
蒙台梭利确实在她的著作中明确地提到,0-3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智形态是自我建构的,成人无法介入,也无法影响。不少人因此断定,既然这个时期,孩子的心智形态无法介入,无法影响,那么3岁前就应该是个无为的阶段,让宝宝自我建构就好了。父母何必多此一举呢?果真如此吗?现在我们看看蒙台梭利提到的关于小婴儿自我建构为“人”的一段话,并与她在后来提到的潜意识心智的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一下,并对其略微进行一下分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蒙台梭利并没有这个被动“无为”的意思。

蒙台梭利说:“妈妈生产出的不过是一个小婴儿,正是这个小婴儿将自己建构成了‘人’。即便孩子的‘母语’也未必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因为孩子可能已经出生在国外,他已经能讲一口流利的当地话,而他的爸妈可能还没他讲得地道呢。所以他那口流畅的语言不是遗传的,既不是因为父亲,也不是由于母亲,而是孩子利用环境中的一切资源,来塑造他的未来。”

蒙台梭利在这段话里,有两个关键词组需要特别标出来,一个是“出生在国外”,一个是“利用环境中的一切资源”。出生在国外是这个孩子“讲一口流利的当地话,而他的爸妈可能还没他讲得地道”的前提,这个出生在国外的条件实际上是他语言朝哪个方向发展的环境因素。父母给他提供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他就必将习得什么样的语言。3岁前,孩子的心智成长是我们无法介入的,但是环境确实我们可以调控的,因此,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加入去影响他心智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环境来对他的心智成长产生影响。

蒙台梭利也提到另外一个观点,即“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听觉,令我们惊奇的是,环绕他的声音有千万种,为什么他单挑人的声音来模仿呢?因为人的语言在他的潜意识心智中留下了特殊印象,引发一种特殊的感情与热诚,使看不见的肌肉纤维产生共振,从而复制类似的声音,而其他声音则无法引发这种行动。”

确实如此,也许正如其他动物一样,孩子也有一种选择的本能,但是如果环境没有给他提供这种能引发他特殊感情与热诚的刺激,他无从选择,比如让他跟野狼为伍,那么他就没有选择的条件,自然也就无法复制人类的声音。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孩子首先学会的是英语,而生活在汉语国家的孩子最先学会的则是汉语。或者,虽然生活在英语国家,但是父母给他提供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他就会最先学会汉语。再或者宝宝生活在一个多语言的家庭,那么,他就可能同时学会多种语言。而狼孩生活在狼群中,他就只能学会狼的吼叫和狼的其他一些肢体语言,也包括狼的一些生活方式。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环境是可控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供尽可能高雅的环境来提升他的心智,比如,我们可以给他选择高雅的音乐,而不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噪音,我们可以给他提供高品质的图书,让他从小接受美的熏陶,让他站在一个制高点来发展自己。

蒙台梭利在接下来关于幼儿心智发展的一段论述中这样提到:“这(指幼儿心智)并不是在受有意识的‘意志’所主宰,而是有潜意识的心智来完成的。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孩子那奇妙的创造工作就是借这种潜意识心智完成的。我们发现,在某种时候,环境中的某些方面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兴趣,它表现出一种穿透整个生命的热诚,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力量。”

既然潜意识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非要别着劲儿跟孩子对抗,而要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他的需求来为他提供更好的环境或者说更好的刺激物,帮助他发展他的心智。所以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围绕他感兴趣的这些事物来引导、拓展、延伸。跟着孩子的眼神走,跟着孩子的小手走,我们就不会有错。当然,这一切都应该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写到这里,我就发现,其实我的观点跟蒙台梭利是相通的呵呵。今天先写到这里,着急要出去。
关于敏感期
敏感期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看到过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划分法,每个敏感期出现的年龄大约也有些差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敏感期通常都有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斩钉截铁就定在某个年龄。实际上,这就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每个孩子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都会有差异,延续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非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跟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带来的往往是问题,而不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助益。因为,很多妈妈在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这种比较的时候,往往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拿别人孩子的长处跟自己孩子的短处比较,这样一比较,妈妈就很容易焦虑,就会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反而走入一个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境地。

如果不了解孩子存在敏感期这一说,他在敏感期的一些表现就很容易被父母理解成“不乖”,“不听话”,以为是他的行为问题。比如,处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会很反抗,凡事都要听他的,不允许有丝毫改变,一旦改变,他就会难以接受,跟父母不断地闹腾,直到达到自己的目的。大约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宝宝的这种行为就会消失。在这个阶段,父母就没必要跟他对抗,尽量理解他,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他的需求,过了这个阶段,他就会变得懂事多了。

不同的敏感期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体现出来,但是每个宝宝可能出现的时间都会有早晚,因此,不要机械地去套用各种敏感期的时间表,而要通过观察来了解孩子是否出现了某个敏感期。其实,要区分敏感期很简单,如果你发现他某一天的行为突然发生改变,很热衷于去做某些事情,那就说明他的某个敏感期到了。比如,当宝宝突然坚持要把他的某个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他的玩具小汽车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去摆放,不许有丝毫的变动,那就是他的秩序敏感期到了。如果宝宝突然喜欢玩那些小东西,比如一根小线头,一颗小石子,一片小树叶,并且很热衷于收集这些,那就是他的细微事物敏感期到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满足他发展的需求,及时给他添加助力,让他在这方面发展得更好。

举个例子,假定宝宝处在细微事物敏感期,我们就可以引导他去更细致地观察事物,比如,走进一片草地,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在那一大片青草地上找出一根不同颜色的小草或者小花什么的……经过这种训练,他将来的观察能力就会比较强,会变得很敏锐。

芒爸

初中毕业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27027  
爱心活力豆
21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其他
街道:
其他

Medal No.11 Medal No.1

关于蒙台梭利色板的困惑

那天有个朋友跟我聊天的时候提到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说用蒙台梭利的色板向孩子解释颜色跟直接告诉他一朵花是红色效果不一样,因为色板隔离了“孩子的内在注意力,将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所以,它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排除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建立这个颜色的概念。但是如果用一朵花来教孩子“红色”的话,孩子就有可能混淆概念,以为“花”就是“红色”,“红色”就是“花”。确实,我认可色板可以排除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但是关于“花”和“红色”两个概念的混淆,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给予孩子这个概念的方式不对,确实是会导致他们混淆的,但是如果给予孩子的方式是正确的,那么这种混淆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我们都知道,色板是有形状的,孩子可能会关注颜色,他也可能会关注形状。比如很小的孩子,他对色彩是不那么敏感的,而是对形状更敏感些,所以他会更加喜欢那些明暗度对比强烈的形状。琛琛小时候认字的经验就告诉我,孩子其实是非常容易区分不同文字之间的这种形状差异的,所以,在他1岁多的时候,他就能准确地区分“大”“太”“犬”这些字的差别,如果你故意将“小”的勾子放在右侧,他也能敏锐地分辨出来。如果因为我们拿给他红色的花,并告诉他这是红色的,他能将“花”混同于“红色”的话,那么色板的颜色和色板的形状,这两个概念他也是有可能混淆的,所以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

我觉得,“教”(如果一定要用这个概念的话,其实我不太主张用这个概念)孩子任何东西都没有必要很刻意非要按照某个方式,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跟着孩子的感觉,随时将一些概念给予他就行了。他自然就会在获得这些概念之后,“悟”出某些东西。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悟性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很多。就比如颜色的概念,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颜色的东西,我们告诉他两个概念,比如,这朵花是红色的,这个苹果是红色的,这张纸是红色的,那么他会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总结出红色的概念,并不一定非要以色板的形式来做。当然,在给他讲述这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他一个“花”的概念,同时给予他一个“红色”的概念,比如告诉他:“这朵花是红色的。”而不要拿着“花”告诉他这是红色。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转帖]解读蒙台梭利带来的疑惑(不断添加中)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