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小长假已经过去了,这三天,大家在欢度新年,天才熊也没闲着,我们分别在大唐西市的一楼和曲江儿博会的活动现场出现。碰到很多的家长带着宝贝,有的家长要求宝宝要问好,懂礼貌;有的家长被宝宝拽着满场跑;有的家长则笑而不语,只是让宝宝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常常我们夸奖一个听话的好孩子,都会说:“真是个乖孩子。”的确,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好孩子要乖,乖小孩就是好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这几乎是父母为孩子成长所认定的“标准路线”。现代育婴专家却认为,小孩子如果太乖未必是好事。当我们用“乖”或“不乖”来评价孩子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孩子背负着大人贴的这些所谓标签该如何前行?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 o; `8 }# S" O- g# v$ Q8 L1 T: n# c- n; {
“乖”会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 v. m' _0 Y+ v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 $ @7 X) [$ o* g8 o5 x
我摇摇头说,“不想要。”
9 v% K% C4 v4 Z4 U, v+ u0 o" y 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 y* A' Y: D* A) \3 r- p; x$ J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9 H# ~& E9 Z, x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2 I) J" K" H6 F' b' N# @9 j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
/ W, g/ F$ l$ H Y; Z! }' w# F2 I
$ U" K6 G0 }( o: ?3 e; W" o2 c5 o
“乖”孩子不懂得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后台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3 L1 q @% {& c/ C; g. N. r0 Z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 J! ]+ b& G) E 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爱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随便哭”一类的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地哭。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8 o1 j' y1 P# }6 R
/ y! p# q. f6 g9 G1 S: ^
合格的父母,绝不会以“乖”之名来要求孩子!
-
- x" F) b6 S- k: \6 `2 S$ {
& J2 e) y! y3 U8 G5 \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 h# L9 r2 g: _7 `7 @8 {" c6 _1 t* Y) M
' p6 v# d, Y. D7 X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乖”学生、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
2 a3 u1 v4 ]3 z+ [$ U4 g
( F$ r+ S L& F C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 C4 M/ ]8 I; M: T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 N3 E1 L: w2 [- X8 z! ?8 T1 W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向后辈学习,而不是我们向父辈听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 h. T$ p: e. b
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当google X 实验室进行着震撼世界的100个创意时,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 w, M* t/ I0 F" ]$ p
# f2 ]9 B) j- n. m
孩子,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被操控、受束缚、丧失自我的“乖”小孩! ) m; e: c3 N# x: Z
2 Q0 |8 J9 K% Q) ?5 }7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