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如| 于 2017-8-7 09:50 编辑
7.31日第15期栏目我们来说说
『为了孩子的三好学生,需要给老师送礼吗?』
话题缘起:
昨天,妈网小学生群里,有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没被评上三好学生,由此,引发了给老师“送礼”的话题。大部分妈妈认为,如果给老师送了礼,孩子还是有机会被评上三好学生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三好学生”和“送礼”。
首先,要调整一个观念,三好学生的评选一般到了小学高年级,就是同学自主评选了,如果老师仅按自己意愿评选的话,孩子们是不答应的,他们的议论会让那个被选上的孩子受不了,当然,明智的老师也不会为了个把礼物,往自己身上揽脏水。
其次,群里讨论中说到:“我孩子成绩不错,没评上,而那个被评上的孩子成绩一般,还调皮捣蛋呢!”这里面把“成绩好”等同于“三好学生”,把“调皮捣蛋”等同于“坏学生”,这些观念都是需要妈妈们调整的。
同时,我们要知道,三好学生有一项重要的评选条件,就是孩子主动积极做事的态度,与同学能友好相处的性格。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小学阶段得双百的孩子比比皆是,如果仅靠成绩,老师该选谁?
第三,我们不排除有少部分老师私下收礼,公开要礼的现象。一位妈妈曾经告诉我,为了让老师对孩子好一些,她给老师送了礼,刚开始还好,后来发现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又回到从前,有一次周末,她发现有家长接老师去吃饭,后来陆续知道了,家长们会请老师看演出、甚至旅游等等,后来就决定什么都不送了,因为再送也送不过别人。这里,就需要妈妈们掂量一下了,如果这个老师爱收礼,只要一收礼就有效果,我们留给孩子了什么影响?!我们还有必要教育孩子什么吗?!
最后,群里讨论中,有妈妈说到,孩子毕业了,感谢老师教育的恩情可以送礼,这点我也是赞同的。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确实让老师很费心,甚至比父母还要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渡过了一个难关等等,出于感谢,送些礼物也是可以的,出发点不一样,老师收到的感觉也会不一样!
总之,各行各业都有道德水平低下的从业人员,不能因为一个人不适当的做法,就连累整个行业。所以,父母们在遇到关于学校、老师的言论时,客观看待,不盲从。在孩子出现状况时,多看孩子的问题,多看自己的问题,自己多学习,孩子多引导。必要时,多和老师沟通,以诚相待,才是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
往期栏目:
7.24『让男孩更成为男孩,女孩更成为女孩』
妈妈们有没有遇到以下情况:有时坐电梯、乘公交时,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我们分不清是男是女,会盯上好半天,考虑到盯久了不礼貌,于是会偷瞄几眼,最后根据皮肤、身材、说话语气等大致判断一下对方性别。如果再遇到两个年轻人表现的很亲密,其中一个通过判断和另一个是同一性别时,难免会在内心感慨现在年轻人是怎么啦!
同时,我们有没有遇到以下情况:三岁的女孩喜欢刀枪,五岁男孩喜欢娃娃......
多数父母会在孩子小时,引导女孩、男孩分别玩他们应该玩的玩具,因为担心孩子今后出现性别错位。
本次话题首先要告诉你的是:孩子的性别错位和女孩玩刀枪,男孩玩娃娃没有绝对关系。性别认同出现障碍来自两个原因,一是生理,二是心理。
比如,曾经遇到一个孩子,就有双性器官,外表看起来像女孩,但在经过三次心理评测后,判定孩子更趋向男性后,才确定怎么做手术,这就属于生理上的。当然,生理上的更多一种情况,就是天生有同性倾向,这点是不能改变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归为心理原因。像我曾经咨询过的一个初中女孩,因同性恋问题而来,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孩子有过一次失败的异性恋爱经历,并且父母离异,母亲不在身边,在长期与女同学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与女孩在一起,更温暖,更甜蜜,于是形成假性同性恋。这种情况就属于心理原因,此时,父母如果高度重视,调整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如不重视,孩子就会真的发展成同性恋。当然,还有其它更多心理因素,比如,幼年受过性侵犯等等。
以上列子中,除过生理因素属于不可抗力外,其它原因通过我们的注意和调整是可以避免和处理的。相信聪明的妈妈们,通过我描述的事例,已经初步了解到该怎么避免心因性的同性恋了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身多注意角色定位,肯定孩子的性别,引导孩子和异性交往,传递相应正确的价值观,就可培养出与自身性别角色相符的男孩和女孩!
7.17『生病的孩子与“美食”的对抗!』
案例:医院门诊室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着三岁的蒙蒙说“看,医生都说了吧!你这次生病就是因为晚上吃多了带鱼,这几天咱不吃肉肉了,要吃稀饭呀,面条呀,菜菜呀!”蒙蒙的小嘴撅的老高,可生病的难受还是让他点了点头。随后几天,家里也没做肉食。可随着蒙蒙身体的转好,他开始对饭菜有所抱怨了,但医生要求,即使已经好了,也得注意饮食,晚餐最好不吃肉食,对蒙蒙来说,一顿没肉就不叫吃饭,中午还好,可每到晚餐,家里就热闹了,劝说的,不听的,乱成一锅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有病,做为父母和家人是要多关爱孩子,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利用有病的时机,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也是非常好的。比如,借此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强的意志力、面对疾病的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等,都能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当然,教育生病中的孩子,父母也要讲究方法。比如,可以给孩子讲相关的故事 。用游戏的方式处理“美食”的诱惑,爸爸妈妈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说:“哼,蒙蒙今天不理你们(指带鱼)了”。这比说‘蒙蒙乖,咱不吃带鱼了”要强许多。
另外,让孩子了解身体的知识 ,知道和自己身体相关的保健常识也是非常好的。老人常说,孩子生一次病,长一次智慧。如果父母能多多帮助孩子,孩子的智慧长的会更高更丰富!7.10『我的孩子总尿床?!』
正常情况下,3岁以前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随着年龄增大,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大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排尿过程的调节,孩子就可控制排尿了。若孩子到了四五岁后,仍不能有意识的排尿,就称为“尿床”,六岁以上如每月至少有一次尿床,并排除其他病因的,可诊断为“遗尿”。遗尿的孩子会有:尿急、尿频、尿短,并伴随精神易紧张等现象。
当孩子大了仍有尿床现象,父母不免担心和焦虑。并且,家有尿床的孩子,给家庭清洁带来负担,外出游玩过夜时,行李物品不仅要多准备,而且精神上会很紧张。同时,对孩子反复的叮嘱,也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和性格上的偏差。
做为父母,要找出孩子“遗尿”的原因,帮助孩子、帮助家庭走出尿床困惑!
7.3『零花钱的苦恼』
是否给孩子零花钱要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 。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最主要的是,父母要引导孩子在使用零花钱的过程中,学会精打细算,学会有计划的行事,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感恩,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和财商,更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依然由两位老师为妈妈们答疑解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田萍 (联系电话:18991180730)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贠惠玲
(联系电话:15339266061) 每周一期固定主题,家长们可根据主题提出相应问题,
在每周一下午14:00-15:00嘉宾会对妈妈们遇到的种种问题作一一解答。
育儿路上的“疑难杂症”快快丢过来吧!
附老师介绍:田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方向:儿童心理辅导、青少年成长引导、亲子关系调试
。在近12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最开始在妇联、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接触家庭和孩子们,到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儿童工作,并进入学校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再到现在为更多城市儿童服务,深切了解和体会到,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教育的“好”“坏”,影响着这个家庭的幸福程度!愿更多父母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愿更多欢乐注入每一个家庭!
贠惠玲,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咨询师。国内第一批儿童游戏治疗师和儿童情商教师,,运用游戏疏导3-12岁儿童的因压力与焦虑产生的心理问题、偏差行为以及亲子关系修复、依恋创伤的修复有丰富的经验。本人成长经历:两个孩子的母亲,2008年开始学习爱和自由教育和华德福教育,以及心理学相关的成长课程,开始不断自我疗愈。2011年开始进行儿童游戏治疗专业学习和实践,定期在幼儿园,绘本馆,和亲子机构做公益分享目前所拥有的家长群体近4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