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9 | 浏览: 319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606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01:1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帖子超长,转自李跃儿教育论坛,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引 子

                              老公站到了我一边



    ……把孩子送到李跃儿老师那里之后,才知道我家睿睿在以前的幼儿园受到多么大的伤害……

    ……我能发现儿童之家在睿睿心灵中建构起的一些东西,也正是这些东西,让老公从我的对立面,站到了我的这一边,李老师这一边……

    ……这次在海边,通过睿睿与六六之间的友谊,我看到睿睿在儿童之家建构得多么的好……


                                                       王茂睿妈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6 1:55:03编辑过]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606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1、无影人


    王茂睿哆嗦了一下,赶紧说:不是我!不是我……在这样喊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神色紧张极了。



                                  无影人


    王茂睿在来巴学园(那时还叫儿童之家)时,是我在北京办学的初期,我从银川带来的6个孩子还在。银川的孩子与北京孩子比起来完全不一样。北京孩子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玩,什么都不敢动,而银川的孩子,浑身充满了力量,像原始森林里没有受过人类恐吓的动物,每一天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和创造里之中,大木块铺得满教室都是,创造房子,创造火车,创造飞船,忙得不亦乐乎。而北京的孩子,大都弱弱的、呆呆的,缩在一旁,看着银川的孩子忙来忙去。

    要是有谁不按规则行事,银川的孩子就会马上大声告诉他:你违反了原则——而北京的孩子,不要说原则了,就连“原则”的概念都没有。

    王茂睿是北京孩子,这些特征他身上都有,只是更严重罢了。

    他在来巴学园之前,已经在另一所幼儿园上了两年。他被妈妈领来时,是一个……怎么说呢……就好象教室里没这个人似的!就好象……夸张一点说,就是他在教室里不但连个声响不会留下,连个影子也不会留下,既无声又无影。别看现在的他既高又壮,可那时,虽然也胖嘟嘟的,但你却感觉到他一幅瘦瘦小小的样儿,成天躲在某个角落里不敢出来。真的,我感觉到,他每天到巴学园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一个角落藏在里边。银川孩子有一种“天下都是我们的”的气势,大声笑啊,蹦跳啊,四处撒欢啊,当一件创造完成时,就嗷嗷地大声欢呼,每当这时,王茂睿就会往角落里缩得更厉害了。

    比如有一次,银川孩子发明了一种游戏,叫“亲人鬼”,就是大家全都变成“亲人鬼”了,满教室亲人。扑上去把别人按倒,使劲亲,除非这个被亲的人假装死了,亲人鬼才会离开,再去抓一个来亲。王茂睿被这种场面吓坏了,本来躲在墙角他,赶紧扯过窗帘,盖在自己的脸上,后来连脑袋都裹住了。

    因为刚来不久,我一边观察他,一边在拼命想办法搞清楚——为什么王茂睿在人们欢乐的时候,玩得高兴的时候,却是这样地拒绝,这样地害怕,这样地退缩,甚至要用窗帘把自己捂住呢?

    是啊,王茂睿为什么这样胆小、这样害怕呢?比如每当发生一件事情,发生任何一件不好的事时,老师刚要问“这是谁干的”时,王茂睿立刻会说:不是我,不是我!他一定第一个站出来申辩“不是我”!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老鼠白天出洞


    后来,北京的家长找我,说银川的孩子满教室疯狂做事,而他们的孩子全都缩在一边,眼睛里露出弱弱的、可怜的光,怯怯地看着,太可怜了,李老师能不能关注一下?

    本来,让北京孩子融入这个环境,尤其是让他们变得胆大起来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先得对这里的人和环境有信任感,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而达到这一点,孩子需要观察很久;第二、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进入一个团体的经验,他们不懂得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进入一个团队,这是一项技能,需要有一段时间用来学习;第三、孩子以前不太注意一种属于人群的情感和兴趣,他们还没有从一伙人所做的事情里发现乐趣的经验,这是认知方面的问题,这也需要时间去成长。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得慢慢来才行。

    可我如何才能把这一切讲给刚刚接触我们的教育的北京家长、并让他们能够理解呢?为了不让家长们太失落太着急,我和老师们商量如何采取一些方式干预一下,使北京的孩子能尽快一点融入。

    有一天,我推起小推车,将北京和银川的孩子掺在一起,轮流来推他们。每个孩子被我用小车推着,嘴里发出嘟嘟的声音,在屋里转一圈。坐在车上的孩子都喜不自禁,旁边观看的孩子们也被感染得咧开嘴笑着。王茂睿两手背在身后,手心向外,紧紧地贴在门上。他每天都是这样,每当别人活跃的时候,他就紧紧地贴在门上或者墙上。

    那时,北京的孩子本来不多,能被我动员上推车的就更少了。点点肯定不会让我推的,因为她一天到晚呆在妈妈怀里;文雅也是这样——这两个孩子,都在妈妈怀里整整呆了两月时间。

    孩子们快乐地笑啊说啊时,王茂睿脸上没有一点点被吸引的表情,没有一点点看到别人玩好玩的事时应该具有的异样表情。

    当时,我的感觉到,王茂睿就像一只被逼无奈不得不在白天走出洞外的小老鼠,我能感受到,他大概觉得只有贴着墙才能稍稍有一点安全感,所以他就紧紧贴着,眼睛怯怯地、恐惧地看着别人在玩。





                              不是我!不是我!


    那时有个名叫豪豪的北京孩子还在巴学园,豪豪是那种动作特快的孩子,因在家里保护过度,跑的时候从来不知道什么地方能碰伤,明明可以撞着的、拐个弯儿就能避免的地方,就一头嗵地撞过去了。所以,每次跑动时,老师们都得提前赶到前面挡着,不然就会碰伤。就是这样,也防不胜防,每天起码还得摔上十多跤。这天,我推车时,豪豪撞过来了,叽哩咕噜,一跤摔倒在地,大哭起来。

    一个老师跑过来,拉起了豪豪。

    而与此同时,我也正好喊了声“王茂睿”。

    王茂睿哆嗦了一下,赶紧说:不是我!不是我……在这样喊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神色紧张极了。

    我也哆嗦了——心在哆嗦……





                                颠倒的逻辑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豪豪跌倒,是他不小心自己摔倒的。我喊王茂睿,是因为轮到他坐车了。巧的是,两件事情正好撞到一起。

    而王茂睿以为,是我认为是他推倒了豪豪。我喊他,是要斥责他了。

    北京的孩子都在轮流坐我的车,坐完一个我就喊下一个的名字。这个过程自始至终王茂睿都看在眼里,他应该由这个“现象”归纳出这个“结果”才是——李老师喊他的名字,肯定是要他来坐车的。他应该能归纳出这样结果的!可是他,归纳出来的,竟是我认为是他推倒了豪豪!

    这个颠倒了的逻辑、颠倒了的结果让我心惊!

    我难过极了。我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将这个孩子吓得如此心惊胆战、草木皆兵,以至于……思维混乱?而且,从这些情形看,王茂睿不再信任老师,不相信老师用车推了其他孩子之后也有可能来推他。他已经不相信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了。

    我忍住辛酸,对他说:王茂睿,老师喊你不是那个意思,豪豪是自己摔倒的,与你没有关系,老师喊你是要用小车推你呢。

    他浑浑噩噩,梦游似地上了车。在我推他在屋里转圈的时候,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自从入园以来,我从未见到王茂睿脸上有过笑容。我甚至怀疑他不会笑。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606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2、爬出地狱的战争


    ……老师们疲于奔命了!因为刚刚夺回来这个,还没恢复原样,王茂睿又抢了那个。教室里鬼哭狼嚎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妈妈的眼泪


    从那天起,无论走路还是吃饭,我心里都装着这个被恐惧折磨着的小身影,急不可待地要带他逃离这种状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就得了解他的过去,以及他在家里的情况。还有,我还得了解父母对他的看法,审视父母与孩子交往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存在问题——这是巴学园里所有孩子入园后都要做的工作。

    我约王茂睿的爸爸妈妈咨询。在听了对孩子的欣慰和担忧后,发现他俩根本不知道王茂睿在巴学园里表现出来的这种状况,而他们所担忧的,也不是我认为的该担忧之处。怕他们受不了,我只宛转地描述了一下王茂睿由恐惧而引发的一些行为。谁知刚讲了一点点,当妈妈的眼泪唰地下来了。

    我的心情复杂极了。是不是这位妈妈对隐瞒了实情?即孩子在家可能也有这种由惊吓而显示出来的不正常状态?或者,是她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不能发现?无论是哪个原因,都说明这位妈妈对于孩子的精神关注还不太到位。

    我给这对父母讲了儿童的情绪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再为他俩分析了王茂睿现在的状态会给他将来造成什么样的问题,还讲了他俩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之后,向他俩推荐了几本必读的教育书。

    不管怎样,王茂睿妈妈流泪这件事还是让我感觉到欣慰。因为这说明她能体验到孩子的痛苦,能心疼孩子,是个有感觉的妈妈。我平时最怕的,是那些急着追问怎么办但情感麻木的父母。

    咨询的最后,王茂睿妈妈问我孩子现在怎么办——这正是我想要的,也说明我工作做到位了。

    我说: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关爱,尽量让他发现这个环境是爱他的,是自由的,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甚至可以大声说话,可以蹦跳,如果高兴了,还可以爬到任何一个他能爬到的地方,不必非要看成人脸色行事。

    他妈妈说:就是现在鼓励这样做,他也不敢呀。

    我说:在这个环境里,他会发现其他小朋友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跟他以前的幼儿园不同;他看着他们欢闹,乱跳乱蹦,大声说话,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老师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同伴一样;老师不会责骂任何一个小朋友,不会向任何一个小朋友发火……这些信息会在他大脑里积攒起来的,当积攒的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这时,他就认定在这里他也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自由而快乐地生活了。

    听了我的话,当妈妈的已经哭得收不住了。我也拼命地控制着我的眼泪。

    我对她说,请你放心,王茂睿会到这一步的,但在走到这一步时,他就会经历一个极其严重的修复期,你得做好准备。

    什么是修复期?

    就是变得不可理喻,比如你给他一个蛋糕,他会摔到天花板上。





                                 讨 债


    那……为什么呢?他妈妈问,眼神流露着不解。

    我说:如果儿童以前不存在被压抑的问题,他的发展就是正常的,他的行为就会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和需要做得恰到好处;而如果儿童遭受过压抑,一遇到能够释放的环境,那他就会矫枉过正。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如果一个饱受压抑的儿童遇到一个爱与自由的环境,要是通过观察和验证,发现这个环境大概是可靠的、吸纳他的,觉得与他生活在一起的成人大概真的爱他,真的会乐意帮助他,那么,这个儿童就会逐渐展开他的生命形式,逐渐开始试验——试验这个环境对他接纳是不是真的,试验这些人对他能够爱到什么程度,试验能不能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他的行为就会超过那个“度”,走过了头,而成为常人认为的“胡闹”、我们所说的“修复”了。这就像一个饿急了的人,遇到食物时一定会吃过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儿童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是应该发生的而没有发生,应当经历而没有经历,应该做的没有做的话,就算欠下“成长”债了。当进入爱与自由的环境之中,他一定会讨还这个债的。而如果没有“讨债”的机会,“讨”不回这个“债”,这个“债”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就会铭刻在他的心灵中,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帮他解决掉,就会直至成年,直至永远。

    而根据我的经验,王茂睿不但以前的过激行为被控制、被压抑了,就连正常的兴奋行为,甚至正常的工作行为都被控制、被压抑了。一旦我们再给他这种行为的权利时,他所要做的,不是利用这个权利进行工作进行重建进行发展,而首先是,他的所有的关注点都会全部集中在“能不能拥有这个权利”,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这个权利”了。

    所以,我说他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会把蛋糕摔到天花板上,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妈妈一听,显得很紧张,说:那,该怎么办呢?

    我说:只要你的儿子不把煤气灶搞爆炸,不把房子点燃,不把孩子弄伤,不把自己弄伤,其他所有的行为都允许他做。

    我继续说:王茂睿只有经历过一个严重的修复期,才能真正地重建自己,把自己建构成一个活泼的、很有内在力量的、同时又很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

    那我们在家该怎么做呢?他妈妈问。

    我说:每当孩子看你的时候,就得向他微笑;你得让家庭的环境自由起来;除了会造成大的破坏和伤害的可能之外,尽量允许他自由地尝试他想要尝试的一切;尽量抽出时间跟他玩,跟他嬉戏;比如找一块纱巾,跟他做“捞大鱼”游戏——就是一网不捞鱼,两网不捞鱼,三网捞大鱼……我说实际上,这就是“游戏倾听”。通过这些做法,让孩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让他彻底放松下来。其它事情,由我们幼儿园来做。





                              逃离劫数需要智慧


    再后来,每当教室出现欢歌笑语、而王茂睿本能地藏在窗帘后面时,我就忍不住地推测:在他以前上的那个幼儿园里,老师的所有课一定是有组织的、一刀切的、统一行动的。在这个“被组织”的时间内,所有的孩子都要听从老师的指令,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许说话,不许乱动。憋了一堂课后,下了课,孩子们就会像监狱放风那样开始撒欢了。这时必然会闹过头,闹过头老师就会认为纪律不好,就会不高兴,而这时,孩子们已经刹不住闸了,老师无法用一个温柔的眼神控制住这一切,而不高兴的情绪会流露出来。

    传统方式一直认为,使一个不守纪律的群体守纪律,就必须得有一个让群体感到害怕的人出面维持,而老师大都扮演这个“让群体感到害怕的人”。他们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首先是拉出几个杀鸡给猴看——某某某,请你闭嘴!某某某,你要是再不安静我可就不客气了!

    结果呢,老师真的就会“不客气”:会把某个按在墙边罚站,或者关在一间会让孩子们害怕的屋子里面,关的时间往往超过孩子能够承受的量。这样,孩子们会因为惧怕惩罚,而听老师的话。而这个老师,就会像顶在他们脑袋上面的枪口——当一个人脑袋被枪口顶着的时候,他一定是顺从的;一旦把枪拿开,第一个行为就是逃跑或者反抗了……这个例子我一直跟家长在说。

    许多传统老师是这样做的,我儿子上幼儿园时的老师就这样做。孩子的天性活泼,爱说爱动爱闹爱玩,每个孩子的形态都是不同的,“这个孩子”的不同与“那个孩子”的不同就像玟槐与月季的不同一样,怎么能要求一刀切呢。如果课堂要求过严,即便是安静型的孩子也有憋不住的时候,也会寻找机会 “放”一下的。尤其下了课,孩子会自然“放”开,而老师又没有恰当的“收”的办法,他们就会怨恨孩子而不是怨恨自己——就会觉得,这些孩子怎么这么闹啊,怎么这么不守秩序啊。

    传统的老师大都不喜欢这样的“闹”,他们要的是安静和听话,他们认为,安静听话才是好孩子。所以,就导致传统学校里的孩子,每个人心里都积攒着大量的能量等待释放,王茂睿就属这种情况,这一点大家后面就会看到。

    就是在课堂上,每当孩子们热烈地朗读或者讨论时,这种能量也会憋不住地迸发出来,比如会意地大笑,热烈高涨,高涨得不得了,课堂上就会喧闹成一片。这时,传统的老师通常所使用方式就是大喊一声,或猛敲桌子,嗓门特大,表情特凶,样子特别可怕。儿童是感觉动物。非常灵敏的感觉动物。这一分钟你冲着他笑,下一分钟你突然面目狰狞了,让他那灵敏的心灵如何承受呢?

    在巴学园,老师们就会用一套特殊的技巧来“收”,让他们归于安静。不然孩子就会“发疯”,就会敲桌子说脏话,由讨论问题发展到说脏话,这种事我们经历过很多次了。

    而在传统园里,一般的规律是,每当孩子们显得十分高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离老师骂他们不远了。

    老师惩罚孩子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啊,比如最近在天通苑某所幼儿园里,对于不睡午觉的孩子,老师就双面胶带贴住他们的嘴和眼睛……

    我推测,多少次的这种经历让王茂睿变得十分警觉、十分灵敏、十分地知道如何才能保护自己了。每当他感觉到老师快要骂人的时候,甚至当老师喊了他的名字时,他就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比如扯过窗帘,把自己遮在里面。逃过劫数是需要智慧的。他肯定在以前的园里用这种方式逃过了许多劫。是险恶的环境,让王茂睿成长起一种逃离劫数的智慧。





                               拉开修复的序幕


    唉,这个过程不能细说,细说就成一本书了。

    反正,大概用了两个月时间吧,王茂睿这才确定,他的“遮起来”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每当他“遮起来”时,没有人注意他的“遮起来”,没有人在乎他的“遮起来”,甚至没有人发现他已经“遮起来”了……

    而且,他还发现,对于活蹦乱跳的孩子,老师并没有实施严厉惩罚。如果有人闹得太过火了,比如一把将小朋友推倒,或者破坏了他人的工作,老师最大的惩罚就是抓住他的两只胳膊,告诉他:不可以推小朋友,不可以破坏他人工作。如果不听,还继续闹,就会带他到“反思角”反思一会儿,之后还要在他的脸上亲一下,表示你虽然违反了纪律,做了不好的事,但老师仍然爱你。

    这一切都被王茂睿看在眼里,他开始慢慢信任这个环境了,他的安全感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拉开了“修复”的序幕——

    这一拉开,就是好多个月,近一年啊……





                              爬出地狱的战争


    说到王茂睿的修复,我实在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形容……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由地狱爬向天堂的战争……

    开始的时候,王茂睿用试探眼光怯怯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试着摸摸这个摸摸那个,试着拿眼睛扫着老师,看看老师有什么反应。许多次之后,发现没反应,就跑跑停停、停停跑跑,也发现老师没有什么反应。于是,突然有一天,他彻底放开了——开始抢夺小朋友的东西。

    最初,当这种行为发生时,老师便走过去说:王茂睿,不可以抢小朋友的东西。

    但不起作用。

    再制止,仍然不起作用。

    我们想了一下,就开始嘲笑起自己来了。在王茂睿以前的幼儿园里,老师在发现这种情形时,所使用的表情一定是非常严厉甚至可怕,所使用的口吻一定是斩钉截铁的甚至声嘶力竭,所使用的用语多半都是不加选择的,什么样的用语能伤害孩子就使用什么样的用语。而我们的老师,友好的表情、温和的口吻、善意的用词——“不可以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这怎么能使王茂睿停止他的抢夺呢?

    王茂睿发现,哇!原来这样啊!我可一点不怕她们!

    所以,几乎是突然之间,王茂睿开始乱跑乱闹乱喊乱叫了,他将抢夺其他孩子东西的行为升级到疯狂的程度。不论你玩的是玩具还是教具,他都是猛冲上去抓起就跑。

    那时银川的孩子还在,他们的状态极佳,当沉入工作时,根本容不得别人打扰。即便是不打扰,即便是在一旁观看,他们也会感到不舒服的,也会直截提出让你离开。如果不离开,他就会告诉老师:老师——,他在这里看着我,我都不舒服了,能不能请他离开?要是有人动了他们的教具,在银川孩子的眼里简直觉得不可思议了!

    “啊!我在工作呢,你怎么能动我的教具?”

    竟然有人连这个都不懂,多么不可思议啊。

    但是北京的孩子就是不懂,尤其是王茂睿……在那段时间,老师们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在鬼哭狼嚎声中追赶王茂睿,把被抢教具或者玩具夺回来!然后再帮那个被破坏了工作的孩子恢复原位。

    为此,老师们疲于奔命了!因为刚刚夺回来这个,还没恢复原样,那个又被抢了。教室里鬼哭狼嚎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整个一团糟啊。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王茂睿发展到推人,乱砸乱扔东西!他的行为完全失控了,一拿到任何东西,都会朝着人群砸过去!他的“拿”和“砸”都是无意识的,因而更加可怕,因而更加难以调整。

    比如他拿起一只杯子哐哐就砸,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砸这只杯子。他没有意识地在动。他就是想动。想破坏。如果是个正常孩子,他拿到这个杯子时会先看一看,如果觉得好看,就会仔细观察,或者这里敲敲那里敲敲,听听声音好不好听,揣摸能够干什么,怎样用它来玩,等等。这是孩子的探究,就是所谓的“工作”。他是为了了解这个东西才这样做的。而当一个孩子拿着杯子,手在哐哐乱砸,眼睛却在东张西望,砸着砸着,完全没有目的地哐地一下扔过去了——没有目的,没有意识,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行为,是儿童的不正常状态。





                               快乐原则不快乐


    这就是说,王茂睿只有动的欲望,而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动、动是为了什么目的。这种无意识的动,证明了我先前的推测:这个孩子动的欲望曾被严格地控制过,被严重地阻碍过,因而成为了他的问题。

    当一个人心里有了某种问题的时候,他就无法正常思考了;当这种问题成为他的痛苦根源的时候,快乐原则就启动了。

    快乐原则指的是,在人的心灵里,本来应该是被快乐充满着的。整个空间没有给痛苦留下任何位置。如果痛苦侵入了,而你又不太在乎,那么这个痛苦就会呆在原地,不会扩散,你也能够忍受,仍然是快乐的,只不过快乐的质量有所降低而已。而当这个痛苦加大,或者不太大的痛苦受到刺激,使你很在意了,这个痛苦就会急剧扩张,成几何倍数地放大开来,致使快乐的空间被严重压缩。这个时候,人的快乐原则就会启动,就会寻找快乐,人也就会转瞬之间,进入到丧失理智的状态。

    快乐原则其实一点都不快乐。它不过是为了排泄痛苦所采取的行动罢了。

    比如某人对另一人特别不满,一直强忍着,忍到某一天时,突然有个朋友说了这“另一人”一通坏话,然后又说,那“另一人”背地里如何如何在说你的坏话……一下子把他的痛苦给激活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启动快乐原则,开始发火,对着这位朋友大发雷霆,找个由头与他过不去。可是这位朋友并未招惹他呀。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因为排泄痛苦而丧失了理智。

    那么,王茂睿的快乐原则是什么呢?

    就是动!





                            让生命显现自然法则


    这就是修复啊!这种修复……这种由于突然的松绑而导致的过激行为,它在教育方面及在儿童发展方面的意义何在呢?

    第一、他一定是遇到了一个爱他的、给他自由的环境。

    第二、说明他以前在家庭或者学校里,肯定存在过被压抑被干涉的情形。他在哪方面修出现了修复现象,就意味着在那方面出现过问题。

    第三、只有通过这样的修复,他才有可能进行心理的、人格的、以及学习机制的重建,展开他的生命,从而走向正常。

    现在,对王茂睿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走过头”的问题。等这一步完成之后,他才会重新建构自己,让生命重新显现自然法则,放射灿烂光辉。





                                请魔鬼走开


    新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而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王茂睿呆在教室里的确是一个极大的不安全因素。他的动,他的破坏,他的对其他孩子的伤害,已经到了不得不将他列入“特教”的地步了。

    真的,那时我们不止一次地考虑要对王茂睿实施特殊教育——将他与其他孩子分开,专门安排一个老师,整天带着他,带他到荒郊野外,到一切能够去但又危险不大的地方,放开来让他动。通过动来释放他内心积攒的不正常能量,等那些能量释放完了,再让他回到孩子中间,进入下一步调整。

    就好象是,王茂睿心中有个魔鬼,我们所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把这个魔鬼释放出来,请魔鬼走开,这样,他才有可能参与到正常的活动之中。

    记得有次家长沙龙,我对王茂睿妈妈讲了这个想法……开完会后,我看见她在向刘老师诉说,说着说着,两个人抱头痛哭起来……

    这样的情景我经历了许多,知道家长在这个时候是最难受的,他们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孩子没送到巴学园的时候,他们没有受过这样的心灵苦难,一天一天地就这样过了;孩子送来,他们就会开始经历为孩子以前受的不公待遇而心痛,为孩子现在的状态而伤心,为孩子将来而担忧了。当下看不到任何希望,对我们给予的肯定答复又无法完全相信——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这一切。

    但王茂睿妈妈,哭虽哭,疑虽疑,但仍然会头也不回地照着我们要求的去做,这在家长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所以,看着她痛苦的身影,我很是暗暗地佩服。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606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4、第一道曙光


    王茂睿没有动手,而是将手和两臂平伸开来,就像飞翔的鸟翅那样。



                                抢救刘老师


    我看到的第一道曙光,就是王茂睿对自己的暴力倾向开始自我抑制,是在去年7月。那天巴学园上的课是“抢救刘老师”,就是让孩子们知道,当我们生活中出现危急时应该怎么办。

    刘老师扮演得了急病的人,所有的孩子都参与抢救。在抢救中,老师们不断地给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难题。

    马老师说:这个病很急,也很严重,我们怎么办?

    孩子们说:动手术。

    谁来当医生?马老师问。

    一番争先恐后之后,予枫和王茂睿当了主刀医生。

    刘老师被“抬”上了手术台,她大叫:唉呀,我上不来气了!

    于是,大家赶快解决这个“上不来气”的问题——有的按着她的肚子,有的给她做人工呼吸,有的给她输氧气,有的给她打针……

    问题刚刚解决,刘老师又喊:妈妈呀,我好饿啊!快要饿死了!我想吃东西!

    于是,孩子们全体出动去找吃的。五花八门的食物找来了,有用教具充当的,有用玩具充当的。予枫说这些东西不能吃,便跑到玩具区找到一只彩色塑料鸡,拿鸡时王丽老师还不给,说这里的鸡不能随便拿,要用钱买,于是他又去找“钱”,找来“钱”后,再从王丽老师手中“买”过来……总之,他为得到这只“鸡”,经历了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所以显得尤其珍贵了。





                                爱心受阻时


    予枫把“鸡”放到一个碟子里,端到刘老师面前。因为他和王茂睿都是主刀医生,所以予枫在病人一边,王茂睿在另一边。

    予枫把“鸡”递到刘老师嘴边,说:看,鸡,你吃。

    王茂睿大声说:不行,开刀了不能吃鸡!

    予枫说:能吃!

    王茂睿说:不能吃!我爷爷开刀时就不能吃肉!

    两个“医生”,在手术台边,隔着病人开始吵架,一个说能吃,一个说不能。病人无奈,只好抬起头来,跟他俩讲:做手术时,医生不可以吵架。

    予枫好不容易找来那只鸡,觉得非常得意。刘老师吃着鸡的样子肯定要比吃教具强得多。他正想借此表达一下自己的爱心,而这种表达竟被王茂睿坚决地否定了,使得他爱心受到阻碍,所以非常恼火。看看吵不过,就啊地一声尖叫。尖叫声使王茂睿激动起来,用指尖在予枫伸过来的脑门上面推了一下。予枫便绕过病人的脚,跑到王茂睿的那边,先是举起鸡,朝着对方砸了过去,之后又一头撞向他的肚子。

    老师们急坏了,都跑过去。我立即用手指向大家发出一个“停止”的示意,因为这时,出现了一个奇迹……





                                第一道曙光


    要论打架,两个予枫也不是王茂睿的对手啊。他那么高,那么壮,动作又是那么猛,还没有知道轻重的经验,他只要使出一半的力量就能把予枫打倒在地。而这种行为,对于王茂睿来说太平常了。

    我说的奇迹,是在老师们都想着予枫定会遭到拳打脚踢的时候,王茂睿却没有动作,而是将手和两臂平伸开来,就像飞翔的鸟翅那样。予枫砸鸡的时候,他没有动;予枫将头撞向他的肚子的时候,他依然没动;予枫的行为遇到任何一个孩子都会自然反击的,可是,无论他怎么撕打,王茂睿都站着不动。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心被感动了。遇到这种情形,我想即便一个成人,也会忍不住动手的。可王茂睿,一个只有4岁多点的孩子,却在奋力控制着自己。而且,为了能使控制有效,自始至终平伸着两条用来反击的胳膊。

    唉呀,当时啊……我该怎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呢?我只能说:我终于在南极的慢慢长夜里看到了第一道曙光,觉得天快亮了……





                                   里程碑


    我说第一次看到曙光,是因为……这是王茂睿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意识控制自己,也是第一次控制住了自己。

    所以,这件事,在王茂睿的成长历程中,其意义可以说树起了一面既高又大的里程碑。

    呀!我,所有的老师,都在为这事欢呼雀跃了!我们不知暗暗地欢腾了多少次!我们突然有了十足的信心,是那种不打一点折扣的、觉得一定能成的信心!我们觉得王茂睿肯定是有希望的!他是可以调整好的!我们一定能够调整好他!

    而这之前,我们的信心是含有杂质的。只是,每次觉得没有希望时,大家都会互相鼓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在我的经验之中,每一个被调整的孩子,不管他是孤独症、多动症、还是学习障碍、品行障碍,等等,我发现,每次到了觉得没有希望、没有曙光、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要你咬紧牙关说再坚持一下,定会见到曙光的来临。

    在我们所处的宇宙中,人大概是迄今所发现的惟一的懂得自我的灵性生物了。懂得自我,在于他懂得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别,并能为他人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如果说以前的王茂睿是一个只知活着、只知吃喝、只知物质、只知动来动去打打闹闹的缺少灵性的生物的话,那么,从这天起,在这个4岁多点的孩子身上,才焕发出只有人应具有的特征——人性的光辉!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606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5、100板


    后来,王茂睿终于撑不住了,伸出头来对马老师说:“你知道吗?你在残害一个5岁的小孩呀!”



                               修复与建构并存


    第二次看见曙光是王茂睿爱上100板教具。

    我们说孩子的“修复”与“建构”有时候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并行交错的。比如王茂睿。第一道曙光出现之后,并不是说他已经完全与暴力行为分道扬镳了,而是逐渐减少了。与此并存的,是他的建构。

    他的建构是从工作开始的,而工作的第一项内容,是100板。

    这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是去年8月吧。也是突然之间,他开始工作了,喜欢上100板教具。

    这一喜欢,就是三月时间。

    每天来幼儿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操作100板,一操作就是好长时间,少则两小时,多则三小时。中间从不停顿。常常是,在他的旁边,滑梯上面的孩子们疯玩疯闹,他竟充耳不闻。

    每当他沉入100板时,多动的行为便消失了,暴力的行为也消失了,无目的、无意识的行为更是找不到踪迹。蒙特棱利说:工作是让儿童走向正常化的轨道——这话千真万确。

    那时,我正好写了一篇反映这种情形的观察笔记,发在天通网上,现节选如下——





                              王茂瑞工作100板


    王茂睿突然开始工作了,而且工作的是100板——那是由一百个数字写在一百块白色的小木片上的教具。他一开始选择这项工作,老师们都会瞟他一眼,因为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孩子能够独自把这项工作做完。因为它太耗时间,工程量太大。

    而王茂睿这样一个在前些天还像一匹野马驹似的乱喊胡闹的、正处在心理修复时期的孩子,怎么能做这项工作呢?所以,我们对他也就没抱太大希望。

…… …… ……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他每当早晨到来时,就会在大厅的一角摆开100板,开始工作。而我常常被不能投入工作的孩子的吵闹声所吸引,去帮助他们,所以很少注意到王茂睿。他竟然默默地、不声不响地快速成长着。这就是儿童的工作,他是用物质塑造自己,所以不需要张扬。

    我告诉刘老师,不要让他太累了。刘老师说:“不行,他非要工作,每次都累到最后发脾气了才算结束。”我们俩一起发起愁来,想着该怎么办。

    王茂睿在8月10日那天工作完100板,整整用了2个小时。其间我看到他不停地活动着酸了的脖子,连我自己也感觉累得要命。不断有老师过去试图间接帮他,因为太累了会造成将来不愿再去投入工作的后果(100板工作完后可能会造成“革命成功了”的情况),但他不接受老师的帮助,而且不让动他的教具。

    最后,他终于在午饭前完全做完了100板,我们都向他祝贺,他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极深沉地说:“是我自己做完的”,我们都表示同意。

    在这天之后,我和老师们商量,每天工作一部分后,将他工作的部分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可以在第二天工作时拿来继续,王茂睿似乎接受了这种方式。

    今天我看到他大概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其他孩子早已工作完了,在他身边追玩嘻闹,他丝毫不被打搅,一直在埋头工作,真像一个专注的科学家。

    蒙特梭利把“注意力的成长”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三个法则,她说:

    “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儿童会以前所未见的热诚与兴趣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某一件特定的事物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引发儿童产生一种能让他以全人格倾注的兴趣,但是并非这样就是已经达到目的,这只是出发点而已,因为儿童要用这种集中注意的新能力来巩固及发展自己的人格。首先,儿童会因为本能的兴趣而被某些事实所吸引,等到他获得较多的经验之后,对“已知”知识的累积会鼓舞他对新奇未知的事物产生期待及兴趣。”

    我们从王茂睿的成长中证实了蒙特棱利的论点。对于这一点,皮亚杰也说:“重复工作”是儿童智慧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今早,我发现王茂睿开始研究数和数之间的规律。

    教室中充满着优美而安详的音乐,孩子们都在工作着。

    王茂睿跟往常一样,不同的是他先将前一天已完成的一百板一排排、一盒盒地收起来,不慌不忙,收完一百个字片,然后装进十个小木盒,这样的工作要是其他孩子做完,我们会认为已经很够量了,可等我转回来看到,王茂睿已经从1开始重新工作,我拍下了整个过程。

    他每天的工作都在进展,都在寻找新的规律。

    今天他告诉我,他已经学会了工作100板了。

    跟谁学的呢,又学到了什么呢?那些木片要放到100个格子里有许多种方法可寻,但我们谁都没有告诉他具体的方法。

    他先摆好上面横着的1、2、3、4、5、6、7、8、9、10,然后又摆出靠最左边竖着的11、21、31、41、51、61、71、81、91。然后,每拿到一个字片不论它是什么,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到不是需要的数字就把他扔在一边又重新在一大堆卡片里寻找需要的那个数(因为要在那一堆数里要找一个数字得费很久的时间,而且很难),我看到,他今天不是将拿到手中的字片放下,而是在那里计算,计算这张卡片应该横着对应哪个数、竖着对应哪个数。他的板不再像以前那样整整齐齐、一个挨一个地摆放数字了,而是星罗密布,像棋盘一样。

    就这样,他竟然只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做完了100板,比以往所用的时间短了差不多一倍以上!

    当放完最后一个数字卡时,他站起来,环视了一下我们。我们大家不约而同一起给他鼓掌。

    听到掌声的他立刻跑开,藏在一个墙角(一个他一高兴就去的角落),一会儿又笑着出来,像个英雄拟地大踏步从我们中间穿过。

    我们又一次为他夹道鼓掌。连1岁九个月的安妮也笑着拍响了巴掌。

    这就是美啊!



    而与此稍后一些时间,王茂睿妈妈也写了内容相近的贴子——





                                 说说我家睿睿


    前段时间,睿睿成功地完成了数字100板。那件工作他在儿童之家持续做了两个多月,最后终于完成了。而且,我和老公发现,那个100板在帮助睿睿进行加法运算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睿睿在算10以内的加法时,第一个题目算得总是比较“费劲”。比如老公问他5+3等于几时,他会通过数手指头的方式找到答案;再问他6+3等于几时,他也可以通过这样方式很快算出来;接下来6+4、6+5、5+4等等,他都算得很快。

    开始时,我和老公都觉得奇怪,就问:你是怎么算得呀?他说:5+3=8,那6在5后面,6+3就是9了……

    老公本来的想法是想让睿睿记住简单的加法,但睿睿不买账,而是按照他自己大脑里数字板计模式计算着。而且,他对这种算数游戏极感兴趣,不停地要求爸爸出题,还要爸爸把题出得难一点儿。

    这些天,我们家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算数游戏,睿睿算得都不错。

    对此,我想说两点:

    一、对于我家睿睿来说,蒙氏教具对于孩子学习数字、建立数字间的逻辑关系、培养专注力的帮助蛮大的。目前睿睿在计算数字时,我相信在他的大脑里一定有一个数字板的形象,一定有那些数与数之间在位置上的关系。但往后,渐渐地,这个数字板就像是孩子刚学走路时我们扶他的那只手一样,迟早会被他自然地推开、摆脱掉的,到那时,孩子就会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关于数的逻辑了。

    二、儿童之家对蒙氏教具的使用,在我所接触到的幼儿园中是最好的!睿睿原来所在的幼儿园也有蒙班,老师会将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给孩子关爱、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话等等原则贴在教室的最醒目处,但我真的不知道平时老师是怎样和孩子相处的!因为老师常常告诉我,说我家睿睿总是乱动老师不允许动的教具!因为在那个班里,是老师教给孩子们每种教具的操作方式,然后让他们去模仿,直到做得和老师一样为止。我那时不懂蒙氏教育,所以我只是问老师:“你能不能教什么教具就摆什么教具呀,这样孩子就没有机会动那些他不应该动的教具了。”而在另外一家,就是天通苑的春天幼儿园,那里的蒙氏课程是免费的。我问:“这个蒙氏课怎么上呀?”他们回答:“是专业老师带孩子操作教具。”我又问:“只是操作教具?多长时间呢?”对方答:“一次课半个小时。”

    其他的我不想说了。我想说的是,睿睿在现在的儿童之家操作100板时,最长时间都在两个小时以上!孩子对工作的投入与专注让我感动!我想,如果每半小时就被强行打断一次,那他如何完成100板的操作呢?如何才能体会到那种专注的乐趣及完成的成就感呢?而且,又怎能去发现数字间那种逻辑的关系呢?……

    …… …… ……





                                   走向自律


    王茂睿在工作了三个月的100板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有关数字的教具。但是,通过100板建构起来的智慧并未离他而去。

    他开始把这个智慧通过形象的方式显现出来,比如在他操作几何板的时候,先在两边排成大三角形,通过计算,用操作100板时所使用的寻找坐标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找到一个物体的位置。他每天仍然工作很长时间。他做出来的作品,每一件都让我们惊叹。

    这三个月工作的意义还不只在于王茂睿接触了数字和数学,更重要的是,王茂睿通过工作找到了自己,把那颗飘浮的灵魂收拢到了自己的躯体之内。表面看,他每天在与那些写着数字的小木片在搏斗,实际上,他是在跟自己的灵魂搏斗。

    他每天都要工作到精疲力竭为止。有时候,我们看到他累得像成人一样活动活动自己的脖子、挺一挺腰、叹一口气,之后又会低下头来继续工作。老师们看到他这种情景,就像看到一个不吃饭的孩子那样着急。因为他的劳累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每个老师都知道,这样的劳累,可能会使一个孩子将来害怕工作的。所以每天,在一番商量之后,都会有一个老师试图去帮助他,如:暗暗地帮他找到需要的那个字片;将每一个数序的数字组织在一起,等等。但是,大都做了几下就会觉得不对劲,因为老师的帮助降低了王茂睿工作的乐趣。

    王茂睿用这样的劳动为自己的心灵盖起了一座圣殿。在劳动的过程中,上帝给他的那股不可知的力量找到了有的放矢的机会,他的大脑每天为他的肢体设立目标并同他的肢体同时和谐工作着,他的心灵因为体验工作的愉悦、感受工作的过程、由于不再压抑那些无处可使的力量而变得成熟平静了。

    这样,王茂睿的心理和他的身体获得同一,这也是艾里克森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同一的基本学说。

    一个儿童只有达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而王茂睿从此刻开始发展自己了,并逐渐走向了自律。

    比如,作为正处于探索个人权利和自由空间范围的王茂睿,那个时期他最爱说的话是:我有权利不吃饭、我有权利不睡觉。

    有次午睡时间他躲进小木屋里,马老师利用这个教机给他建构原则。

    马老师蹲在木屋的外面平静地看着他,王茂睿在里面大喊:“我有权利不睡觉!”马老师说:“我已经给了你4个月不睡午觉的权利了,今天你得睡了。”王茂睿呆在木屋里面怎么都不愿出来,马老师蹲在那里也不走。两人对峙着,对峙了好长时间。

    后来,王茂睿终于撑不住了,伸出头来对马老师说:“你知道吗?你在残害一个5岁的小孩呀!”

    马老师忍俊不禁,用胳膊挡住脸,笑完了,才把头抬起,说:“这是原则”。

    这次马老师胜了。因为过了一会儿,王茂睿便钻出木屋。马老师走在前,他跟在后,走到床边,自己爬上去睡觉。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606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巴学园的学前课


    如上所说,让孩子提前学习文化课知识是错误的,但如果不学,孩子幼儿园毕业之后又很难融入传统学校,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谁也回避不了。那就得找到一个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巴学园的学前课,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在保护孩子探索、创造、生命的建构与发展的前提之下,逐步进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

    每一个儿童的精神成长都在重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完整过程,就是从生活中提取经验,由经验形成知识,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更新知识。巴学园的学前课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

    一、创造使用知识的生活;

    二、发现知识,并被知识所愉悦;

    三、重复使用准知识;

    四、提取、归纳、形成知识;

    五、输入约定俗成的知识,并形成学习习惯,以至完全适应课堂。

    比如,让孩子将传统学前语文数学的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去运作,并将运作的发现记录下来,再进行总结。

    这就等于是孩子自己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提取出知识,再用老师输入的技术记录下来,这个记录就会成为学前班的课本,只不过,课本由孩子自己编写。

    例如加法的学习——在认识了单字数和双字数的规律之后,就要进行加减法概念认知,用“加法板”让孩子们发现“加法”的意义及规律。“加法板”是一个模板,顶上格子写着1到19的数字;下面每排19个格,一共10格,蓝色和红色的1到9的数格,一个指环,一个数卡袋,孩子们可以按顺序把蓝色的1和红色的9、蓝色的2和红色的8、蓝色的3和红色的7以此类推一直到蓝色的9和红色的1。

    之后,老师会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说,他们发现1加9等于10、2加8等于10、3加7等于10、4加6等于10、5加5等于10、6加4等于10、7加3等于10、8加2等于10、9加1等于10等等。

    这是一个逻辑的过程。孩子从其中会发现许多规律,这些规律使他们形成数理逻辑的思维方式。将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是算式。如:从“提卡袋”中抽取“提卡”,用数格摆出“算式”,记录的结果就是“算式题”——这个过程都是由浅到深地进行。

    老师在利用写字纸、沙纸卡、算术艺术化等方法让孩子爱上书写和计算之后,才发给他们小学用的练习本,用来抄写、算题,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算式题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样的用途而对这项工作失去兴趣了。

    大家会看到,这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了,更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了。我们说在巴学园孩子们除了获得健康的心理及完善的人格等等之外,“学”的东西要比传统幼儿园的多,其中就包括了这样的内容——让孩子不但学会知识,更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学前课过程比较复杂,内容也很多,不是一篇两篇文章就能说清楚,这里只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有个感觉。

    我认为学班教育应该为上学做准备。这个准备包括情感的、思维的、心理的、动机的、技术的、知识的等等。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一个方面。





                                 与时间赛跑


    在王茂睿应不应该多上一年巴学园的问题上,我与他妈妈很多次地讨论过了。我也能理解她对中国教育现实的担忧。但是,我仍然坚持认为,只要能让王茂睿变得更优秀,让他彻底完成心理与人格的重建,并将这种重建固定下来,推迟一年上学是可以考虑的。

    7岁多上学不算晚啊,真的没有关系。没关系的。

    我们国家教育的难度,按孙瑞雪的说法是,孩子应该9岁上学才能承受,所以,7岁上学真的没有关系啊。

    如果仔细想一下……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回头细想,迟一年上学早一年上学真的没有关系啊。就算是迟上两年甚至3年也没有关系啊。如果一个孩子,他的生命状态被窝着、没有展开、心理呀人格呀建构得非常不好,而有一种办法,能让他优秀起来、发展得全面起来、心理状态和人格状态正常健康起来……实现这一点,所付出的代价是“推迟一年时间上学”,你选择哪一个呢?

    要是我,肯定会选择后者。

    我有太多这样的体验和案例。比如我的儿子,小时候,他的心理机制、人格机制和学习机制都被严重破坏了。13岁开始停学修复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最佳时期是6岁以前)。1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但那时我们没有经验,没修复好就让他上学了。为此,我们可以说第二次付出了代价(第一次是摧残他)。所以,我打算以后一定要再来一次弥补,就是在他读大学之前,再给一到两年的时间让他继续修复。

    我儿子本来因上一次修复比同龄的孩子晚上了一年学,如果再修复,比同龄孩子要晚两到三年学,步入社会也得晚这样长时间。但如果因此与事有补,晚几年是值得的,真的没什么啊。

    有一次,听中宣部的一位部长讲家庭教育,讲到他的一个外孙女,比规定的上学的年龄小了几天,因而需要找人说情。一家人在一起讨论——是找人今年上学,还是晚一年上学?全家得出的结论是:

    早上一年学,早一年毕业;早一年毕业,早一年工作;早一年工作,早一年挣钱——在现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作父母的是不是很需要这“早一年”的“工资”呢?

    再看晚一年的好处:孩子可以好好地玩一年,然后再上学;由于玩好了,年龄也大了一些,学习起来就会特别轻松;更重要的是,这“轻松地玩一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找不回来。

    于是,这个孩子就比别的孩子晚上了一年学。上学后,他们从来没有为他的学心操过心。

    这个问题对王茂睿来说,已不仅仅是“玩一年”的问题了,而是“继续重建继续发展”,以及“将他好不容易重建起来的精神模式固定下来”的问题了。

    我说王茂睿还需继续重建继续发展,是因为据我观察,他现在的生命状态刚刚进展到两岁孩子的阶段……就是那种对世界对事物极感兴趣的阶段。他现在对探索、对探索身边的事物有着极大热情,兴致极其高涨,在这个时候,我们实在不愿用“学习文化课知识”将他的这种热情镇压下去,不愿阻止他不去探索事物和进行心理与人格的重建。如果我们让他学习文化课知识,那就等于强制他放弃他的兴趣,终止他的建构,就会使他重新陷入苦难。

    所以,如果我是他的妈妈,肯定会让他保持这种热情,保持他生命展开的势头,直到他——探索的欲望彻底满足之后,重建的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夏山学校里那个不愿上课的男孩在教室外面游荡到17岁,之后有了上学的欲望,学习两年就考上大学了,我们为了孩子的重建,延迟1年真的有问题吗?

    但是,我们无权停止王茂睿学习文化课——这也是让我最感痛苦的事情。现实有时真的很无奈。作为一个老师,我无权主导我的课程,无权实施我的想法,无权按我自己的想法走路,甚至无权捍卫我们通过无数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成果……

    我们只能“两线作战”:一方面,继续王茂睿的重建,另一方面,每天都给他加一些学前班课程。也就是,一边打地基,一边安窗户。

    我们和王茂睿一起在跟时间赛跑。我们跑得气喘吁吁汗流夹背。跑得真累啊。但是,无论我们跑得多快,时间总是不够。

    我认为,只要再给我一年时间,这个过程就能完成。

    巴学园里要写的孩子很多,为什么我要把王茂睿作为第一个讲出来呢?就是对王茂睿而言情况紧迫啊。我是想借这个贴子与王茂睿妈妈彻底地沟通,让她明白:既然因为当初为儿子选错了幼儿园使他受到了伤害,既然已经送到了巴学园,既然她的儿子为了自己的修复和重建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他还需要继续建构、极需稳定的时候,作妈妈的应该想通一件事:7岁上学是值得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转帖 爬 出 地 狱 的 战 争!!!!!(内容超长,请小心进入)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