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首页789101112131415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176 | 浏览: 12232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001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碑林区  

Medal No.11

原帖由 xiaomima 于 2008-12-30 15:26 发表

         我也看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觉和你是一样的,有一段时间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好,真的是深不得、浅不得,感觉很难内化,跟蒙氏老师交流下来,就更加的焦虑了。回过头来看,那仿佛成了必经的阶段 ...

小米妈妈帮我推荐些书吧,谢谢哦!
祝大人们孩子们新年快乐哦!!!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谢谢蓝宝贝!

最近很忙乱,几天没上来了,刚刚看到你的祝福,非常感谢:wanwan76:

也祝你全家新年好运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祝所有的朋友及家人新年好运!
:wanwan76: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2823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4-02-2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原帖由 雨妈妈 于 2009-1-2 20:43 发表

小米妈妈帮我推荐些书吧,谢谢哦!
祝大人们孩子们新年快乐哦!!!

我在博客里专门写了读书的心得,你看看,也许有帮助。新年快乐!
然儿宝贝

幼儿园大班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2293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7-26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我们过完年就要送宝宝上幼儿园了,一直在选择,今天看了这个帖子,很激动,想去看看!:wanwan21: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回复susan妈

要单独来谈这两种教育,我觉得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说说自己的点滴感受吧。

我们的成长开始都很接近,你是看了蒙氏,我是先接触小巫、李跃儿再接触蒙氏,那会认为他们有共同之处,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在这中间也有很多困惑,我们给孩子的是不是智慧的爱,是不是规则之下的自由,看书学习很久以后我觉得自己的程度到了知道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幼儿园这样的阶段,仍然寄希望于选择的幼儿园能够给孩子更多智慧的爱。后来对华德福的接触,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佛教的学习,才慢慢体会到真的是要我自身不断在成长,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幼儿园,只要是有我看重几点:1.老师对孩子的耐心、爱心、宽容之心;2.开放的态度和心理;3.理解孩子的成长,就很不容易了。至于幼儿园用怎样的理念。以我现在的认识,不是很重要。

这个话题不是一下可以说清楚的,susan妈妈,你说到“我是刚接触蒙特梭利,很推崇,但西安的蒙氏幼儿园办的不太好。有机会去看了华府,心里很矛盾,不知如何选择了。” 能否具体说说你推崇的是蒙氏的什么?看了华府,心里矛盾的是什么?说得越具体越有利于大家讨论,我们在这也可以多多讨论,我也需要不断确定自己。

看过小橡树的网站http://www.oaky.com.cn/,觉得他们做得也很好啊,所以,不是哪个教育理念怎样,而是做的人是不是真正能从孩子出发。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回复雨妈妈

原帖由 雨妈妈 于 2008-12-30 14:53 发表
最近在看《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写的很容易看,实例很多,可是,真正用起来,感觉好难哦,老是怀疑自己,我这样对不对,是不是太左了,或者太右了,怎样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孩子的天性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做的 ...


雨妈妈表达自己的状态非常清楚和准确呀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即使现在也时不时会困惑呢,不过,有问题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就很幸运了。

我想这些都是积累,大量的积累,是无法省略的过程,我们状态其实也是一种焦虑,想要给孩子最完美的,生怕一点点不完美就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缺憾,所以才会谨小慎微,后来我明白了,人生就是过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体验,孩子选择了父母,其实也选择了一生成长的轨迹,即使我们是不完美的,也是孩子的选择,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会带给孩子最好的影响。

告诉自己:放松!放松!再放松! 就算我们做错了,改了就好了嘛,容许自己犯错误哦。

[ 本帖最后由 秋水伊人 于 2009-1-4 17:47 编辑 ]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原帖由 惟然妈 于 2009-1-4 16:24 发表
我们过完年就要送宝宝上幼儿园了,一直在选择,今天看了这个帖子,很激动,想去看看!:wanwan21:


惟然妈,这个帖子对你有用,很开心!

看完听你分享感受哦。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现代教育的一些视频

下面的链接是关于现代教育的一些视频,有孙瑞雪、李跃儿、小巫、吴蓓等
感谢小逗号的辛勤劳动!
http://www.tudou.com/home/user_p ... =1803059&page=1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2823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4-02-2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原帖由 秋水伊人 于 2009-1-4 17:54 发表
下面的链接是关于现代教育的一些视频,有孙瑞雪、李跃儿、小巫、吴蓓等
感谢小逗号的辛勤劳动!
http://www.tudou.com/home/user_programs.php?userID=1803059&page=1

谢谢果果妈妈,视频内容太好了。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小米妈妈,这两天没去幼儿园,孩子们已经搬回原来教室了吗?说说彩绘墙吧,美吗?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好文章,留在这

在李网看到香如故分享的一篇文章,觉得好,“偷”来了,“偷”来之前,记录一下:全部是香手敲上去的。感谢她的劳动:wanwan76:

文章之前,有她的一段记叙,也放在这

在《心理月刊》上读到一篇文章,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解释了这段时间的一些疑惑。

昨天还在想,蕖儿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喜不喜欢她?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为什么那么喜欢评价他人,甚至有时候出现排斥别的孩子的现象?

这些变化,让我以为我的教育,或者环境中,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读了这个,我突然头脑清楚了,原来,这一切,只是成长。

我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更多地接纳,提供更恰当的帮助和引领。


(注:此时的渠儿6岁)



《心理月刊》八月号
让孩子的内在安全感长大(节选)

6—10岁
关键词:别人的看法

父母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镜子和方位标。他/她还会被同学评价,被老师打分。孩子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脆弱之处,并且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过分被父母保护、或过分“被放手”的话,孩子都会惶惶不安地畏惧外面的世界和社会生活。

学校里的一个低分,恰恰是给父母以机会,去了解孩子在行为或理解方面产生误差的根源。一个相信“错误使人进步”的父母不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业更加负责。

在这个年龄阶段,友情是极其脆弱的,排斥他人的现象十分常见(相应的,也会有部分孩子成为被排斥对象)。

孩子是否拥有渡过这些危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区分“支持”和“干涉”的能力。

提倡的态度:

谨慎地关注,和专注地倾听,是最合适的做法。
让孩子表达各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会帮助孩子加强内心的安全感。
大人应该总是给孩子以支持,同时又给他/她留出足够的空间去说出“我”。
相反地,直接告诉他/她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如“你要表现得更坚定些”或让他/她独自应对“自己的生活”如“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有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

[ 本帖最后由 秋水伊人 于 2009-1-5 10:03 编辑 ]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继续

同时,这本书的另外一篇文章也使我放下了对自己的另外一个怀疑和愧疚。

《凌乱对你有益吗?》

继续敲一部分出来,因为确实网上搜不到。——香如故


凌乱对你有益吗?
[导语]
我们都认为生活应该井然有序、整洁、干净,凌乱无序是不对的。一些心理学家却认为,适度的凌乱更能取得高效率,反而是刻板的井井有条会扼杀效率和创造力。大多数人既不适合过度凌乱也不适合过度整洁。这个测试帮助我们在条理和凌乱之间找到平衡。

[正文]

大多数人认为,无论是公司、家庭还是个人,都应该是井井有条才能够运行得更好。对于那些凌乱无序的人,我们怀疑他们的自律能力,我们不太相信他们能够把事情做好,不放心交给他们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凌乱无序的人也对自己的状态充满自责,因为这至少是个能力上的缺陷。

也许我们需要刷新一下我们关于凌乱的观念了——凌乱可能对我们是有益的!这个颠覆我们观念的理论,由心理学家埃里克·亚伯拉罕森(Eric Abrahamson)和戴维·弗里德曼(David H Freeman)提出。他们出版了一本名为《完美的混乱》(The Hidden Benefits of Disorder)的书,来表达他们这一独特的声音。这本书20085月被译成中文出版。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序和缺乏条理是合理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无序却充满活力的世界。”在两位心理学家看来,一个过于条理分明的系统会缺少创造力和适应性。在《完美的混乱》书中,他们详细列举了无序生活可能会带来的六大益处:灵活性、完备性、共振和谐性、创造力、高效性和稳固性。以其中的灵活性为例:如果你的日程排满了一个又一个的会议,那么你就无法解决某个时刻同事突然提出的紧急问题。

跳出盒子思考问题

生活在凌乱无序状态中的人常常会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拥有更多的主意和选择,而那些直线思维和条理清晰的人却更趋向于“削减元素的数量和差异性”,而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失掉某些有用的甚至是关键的元素。

堆满乱七八糟文件的办公桌并不会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影响我们的工作速度和效率,通常我们能够直觉地从里面找出需要的东西。弗里德曼认为:“创造力意味着产生新的想法和用新方法做事,而这就需要随意性。”

凌乱无序是在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特征。《我为什么没有条理?》一书的作者玛丽恩博士说:“有些孩子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摆放整齐,有些却丢了个玩具都觉察不到。只是性格差异。只是社会的首先规范并不认同无序的状态,所以我们才会觉得缺乏条理是某种失败。有时缺乏条理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无法自我接受。”

庆幸我们会胡思乱想

那些天生就会胡思乱想的人应该庆幸这个天赋。通常人类趋向“在精神上将世界变得整洁”,这样的想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将随机的事情理性化,让机会、运气、巧合和命运都符合我们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受到了限制,我们成功的几率也会变小。其实思想最直线化的人也能让自己的思绪纷乱,这个时候,我们只须相信自己的本能,忽略自己对无序生活的负面看法,并且倾听我们的“内在凌乱”。

在埃里克。亚伯拉罕森和戴维。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倾听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强调,周围环境中随意的声音和信号不仅是无害的,甚至是极其有用的。尽管它们看起来和直觉无关,但是它们能加强我们的思想信号,这可能正是我们当时希望能找到的。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随机共鸣”。弗里德曼说:“一旦你更多地了解凌乱无序的好处和整洁有序的缺陷,面对自然且无害的凌乱,你就会更加放松。在条理和凌乱之间找到平衡,你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将凌乱无序最优化

将某些方面变得凌乱一些,看看事情的发展能否得到改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更加凌乱一点。一点点增加你的凌乱程度,直到你觉得凌乱已经延缓了事情的发展。

允许办公桌有点凌乱。让很多文件和物品都堆在手边,只要不产生什么不良影响。但是如果你要在一堆东西中找来找去还找不到的话,那就说明乱过头了,要收拾一下了。

某些情况下,多一点凌乱能够很快看到好处,而且几乎没有负面影响。重要的是找到最佳平衡点。


(文章最后有一个测试,太长没打)

测试结果

病态的凌乱制造者:有节制的凌乱是有很多好处的,但过于凌乱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了,尽管你可能并不在乎。很多人可能在某些方面会乱七八糟,但仍然能做到自我调节和拥有效率。极端的凌乱无序可能是某种潜在问题的症状,比如注意力不足或者抑郁,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伪装的条理者:对你来说,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整洁和有条理很重要,但实际上你挺乱七八糟的。并不是说你缺乏条理给你造成了问题,事实上从适应性和创造性的角度来看,对你反而是有好处的,但你为此感到耻辱和紧张,这是没必要的。为什么不试着抛弃所谓的羞耻感,更好地利用和享受有用的凌乱无序呢?

凌乱专家:凌乱专家的凌乱程度恰到好处,不会因为直线思维和条理性而浪费时间,又能拥有随性的灵感和洞察力。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就没有提升空间了,凌乱无序有无数的方法,去发现新的方法吧。在某些情况下,多一点条理性可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因循条理者:你努力维持高标准的整洁和条理,但是未必得到相应的回报,还可能因此而享受不到放松的乐趣。特别是,你所执着的时间和重点的条理性可能会使你最终忽略某些重要的任务和机会。试着放松一下变得凌乱些,专注于更重要的工作而不是日复一日地有条不紊。

强制条理者:对于你来说,仅仅自己保持超水平的整洁还不够,还必须让周边的人和你一样。这样可能会播下怨恨的种子,使气氛变得紧张。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紊乱,比如强迫症。记住别人的生活由别人自己负责,试着退后一步,如果你做不到,那么求助于专家吧。


[ 本帖最后由 秋水伊人 于 2009-1-5 10:40 编辑 ]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001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碑林区  

Medal No.11

果果妈妈,太爱你了啊,这些视频真好:wanwan18:
我想你说的对,我是有些紧张了,放松,放松,再放松
这两天我在想,其实也许我应该先看些人智学方面的书,先了解孩子是怎样的,了解人类身体和心智发展的规律,知道了孩子的状态,也许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谢谢小米妈妈的启发哦:wanwan61: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2823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4-02-2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原帖由 秋水伊人 于 2009-1-5 09:42 发表
小米妈妈,这两天没去幼儿园,孩子们已经搬回原来教室了吗?说说彩绘墙吧,美吗?

     孩子们已经到新教室了,他们非常喜欢。教室真的很美,整个房间是淡粉红色的色调,在娃娃家的位置画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大树,还有河流,稻草人。整个墙面是朦胧而梦幻的,人走进去感觉非常的舒服、温暖。这两天一直在考虑如何改变自家的墙,真如吴蓓老师所言,白色的墙感觉不舒服了。
        昨天跟邵老师、安老师、李老师做了儿童分析,谈的过程非常深入、透彻,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的很好的途径,自我感觉是最有效的家园沟通途径,很期待下一次的分析。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看了香分享的《凌乱对你有益吗?》一文,我也确定了很多,看来我的凌乱也快到凌乱专家的级别了,好!凌乱有理!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李子勋:怎样才能步步放开手

转自李网

怎样才能步步放开手

    经历过一些波折,我33岁才有了自己的宝贝。做母亲的感觉真是幸福,所以我对儿子也照顾得非常细致,从小时候几个小时喝一次奶,到每天衣物的添减,我都安排得非常仔细,生怕出一点纰漏。家里人都笑我对孩子关心过度,但我一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从小到大,儿子都是和我关系特别好,看着他偎在我怀里,笑眯眯地说:“妈妈,我爱你。”我觉得无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
    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有了困惑。儿子好像依赖性过强了,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他也会找别人来帮忙。比如早晨穿衣服,不是这穿不上,就是那找不着,总在自己房里大声喊:“妈妈,来帮帮我。”

    他现在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就连书包也不会收拾。每天晚上都是我帮他收书包、削铅笔什么的。
    前不久,我发现他就连学习上好像也懒得自己动脑筋。如果某一道题需要稍微转个弯,他就会看着我,让我帮他想。好像学习是我的事似的。如果我生气不管他,他除了在那儿掉眼泪,根本不会自己动脑子想。

    我想把孩子照顾得周到一点儿,可没想到,他怎么连脑子都一并懒起来了。
    老公建议我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入手。我也想这么做,可一遇到具体事儿的时候,比如看着他削铅笔时颤乎乎的样子,我总怕他伤着,不自觉地就会拿过来帮他做了。

    事后我也后悔,怎么又管他了?可每看到儿子求助的眼神时,我却总也硬不起心来。
    请问我怎么才能真正放开手呢?有朋友安慰我,让我步步来,可真正从哪里开始,又怎么才能一点一滴地实施呢?我心里实在没谱。
                                                                                                                                                                           一位心软的妈妈




母子依恋:一场彼此照顾的游戏
  文/李子勋


    如果从旁观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很像是一种游戏。很小的时候,母亲扮演一个照顾者,孩子扮演一个被照顾者,两人间产生了一种依恋,这些依恋不仅是亲情的依恋,可能还有角色的依恋。直至孩子一年级,这样的游戏还在继续,母亲热衷于自己照顾者的角色,孩子从被照顾中感觉到母亲的爱与关注。无意识地幼稚化,或不那么想独立做事情,谁能说不是试图把自己被照顾的角色维持下去呢?

    任何关系一旦形成就可能产生一种称为惯性的东西,人们无意识地寻求一种熟悉的方式,就如开车会习惯走已经走惯了的路一样,孩子所有的对母亲的诉求都可以被看成在行为上去重现关系的老路。

    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母亲把游戏的角色颠倒过来,开始从一些小的层面让孩子来扮演照顾者。有一天他对照顾别人厌烦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想当被照顾者了。

    比如,如果院子里就有小商店,孩子下楼去玩时,妈妈不妨让孩子帮忙换一瓶酱油回家。妈妈请求:“宝贝,妈妈今天特别忙,你要帮帮我!”孩子把空酱油瓶带到楼下,在玩的过程中要保管好空瓶子,然后再换好酱油带回家,可能会产生许多麻烦,但完成了,母亲要对他格外的好。如果他不愿意,妈妈可以说:“妈妈求你帮忙你不愿意,可你为什么总是要妈妈帮助你呢?”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孩子思考,给他一些扰动。这样的事情重复多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呼喊母亲帮助的底气就不那么足了。

    另一个变通的做法就是尝试着让孩子犯错误。比如母亲在帮孩子收拾书包的时候,故意把铅笔盒拉下,但要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
    这样做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孩子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并来纠正照顾者的错误。能够纠正母亲的错,会使孩子产生更大的自信心。

    二是孩子疏忽了,那么他到学校必然会有不少的麻烦,对母亲的依赖就会动摇。这样的错误母亲可以重复地犯,比如检查作业的时候故意把明显错的地方忽略掉,让老师给孩子一个很低的分。慢慢地,孩子对照顾者的依赖就会逐渐减少,而自己的独立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则会逐渐增强。

    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母亲和孩子的游戏角色并没有改变,孩子还是一个依赖者,母亲还是一个照顾者。因此处理这样的依恋纠结不能只是教育,要用一种智慧,或计谋。想让孩子顺利地长大,母亲需要转化角色,并把主导孩子的空间让出来,让孩子对自己建立信心。越是坚决地贯彻所谓教育理论的母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宽松的家庭和合适的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反倒如小鸟展翅,勇敢地飞翔。

[ 本帖最后由 秋水伊人 于 2009-1-5 11:38 编辑 ]

Rank: 8Rank: 8

经验值
5907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关于规则和爱

儿子2岁多的时候,有段时间对进出门换鞋很拒绝,要么是进门不脱鞋,要么是脱了鞋不穿鞋。老师和我说了几次。有一次,我去接孩子,他出门不要穿鞋,要我抱,老师告诉我“不能抱,告诉他穿上鞋可以抱”,我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规则”,儿子哭啊,坚持不穿,老师再次告诉我“那就让他这样走吧,直到他愿意穿上鞋”,我如此说了也如此做了,我在前面走,提着他的鞋子,小人哭着跟在旁边,走了近百米,总不能这样一直僵持下去啊,因为他还是坚持不穿,我坐到花坛边上和老师聊天,其实也是给孩子时间让他最终能穿鞋,孩子一直在我面前哭,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拒绝我们给予他的任何引导。儿子不断重复“妈妈,抱抱”,而老师和我一直干巴巴地坚持“你穿上鞋子,妈妈就抱你”。。四十分钟过去了,仍没有转变的迹象,这时小区的喷泉开了(儿子平时非常喜欢看喷泉),我赶忙借机:你穿上鞋我们去看喷泉吧。犹豫了一阵“那就穿一只”“不行,一双鞋都穿上才能去看”,无奈之下,儿子终于穿上一双鞋。我们坚持规则胜利了吗?怎么没有轻松和愉快呢?

时隔1年多,再回忆这件事,我的感受颇深,儿子2岁多时我接触现代教育时间不长,平时运用的是一些方法,生搬硬套,虽然表面的态度是温和的,根本没有悟到教育的真谛,没有理解孩子,看看整个事情发展经过,一个2岁多点的孩子,不愿意穿鞋,就是问题吗?一定要给他那样的“规则”吗?如果真的要坚持,那一刻有没有更艺术化的方式来化解这件事呢?可那会,我和老师就认为是问题,一定要给他设立那样的规则!而且就是很生硬的坚持,整个过程像是对抗!还有, 我们坚持那样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对于2岁多的孩子,我们首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爱,而现在回头来看,整个过程有爱吗?我甚至觉得自己有些残忍。规则置于爱之上,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爱。

也就是最近,我才感觉自己慢慢悟到了一些教育的真谛,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想穿鞋?那就妈妈抱着走走吧,走着走着小鞋说“我想让果果穿着我走,因为我是他的好朋友”,于是,很乐意地穿上鞋。整个过程充满着爱,孩子和妈妈都很愉快。当然,不同年龄的孩子的需求是不同的,但相信,只要是发自心底对孩子行为的接纳,一定会生出智慧来化解的。
和孩子在一起的很多事情,只要不成为习惯,偶尔为之,都可以。认识LX老师以来,是儿子变化最大的一段时间,是因为我对爱的重新认识。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2823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4-02-2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越是坚决地贯彻所谓教育理论的母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宽松的家庭和合适的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反倒如小鸟展翅,勇敢地飞翔。”
      这句话说得真好,这也是我近期最深刻的感悟。跟果果妈的感受相同,以前为了规则而规则,整个过程充满了对创和挑战。孩子和自己都充满痛苦和挣扎,有时,坚持后的确胜利了,可是却发现孩子越来越被规则所束缚,不敢做一些挑战,不敢去对抗。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冲击。
    喜欢华德福也是因为这里提倡的是爱和温暖,是在爱和温暖的状态下,让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在这个环境下,不提倡先拿到的先玩,而是提倡一起玩、提倡合作。当孩子有争端时,不去评断谁对谁错,谁需要道歉,而是让孩子互相帮助解决伤痛,老师给予每个孩子相同的爱和温暖。这也是我感觉最有效的办法,而且整个过程充满愉悦和和谐。
     只有孩子得到充分的、无条件的爱之后,她真正感受到爱的环境的美好之后,他才会发自内心的去遵守规则,准确地说是遵守和谐之道。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3368  
爱心活力豆
8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终于找到组织了,谢谢秋水的分享,你的文字触到了我的心灵深处。
我两年前,从李网知道了欢欢妈妈,然后顺着摸到了妈网,到今天才知道在西安也有一群与我一样喜欢华德福教育的妈妈,相见恨晚。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育儿随笔—说现代幼儿教育
快速回复
上一页首页789101112131415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