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59 | 浏览: 2799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2:46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推荐和评价本质上一样,推荐也必然涉及评价,只有自己评价好的才会推荐。而评价,是很主观性的东西。推荐当然也是如此。经常在妈网上看到一些推荐或类似的贴子,比如一些妈妈列的“败书狂人”的书目,或是团购的书目单,不由暗暗叹息,这样的书,买那么多,恐怕不仅是浪费。

先推荐妈妈看的书吧,两本,一本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和《一岁就上常青藤》(薛涌著)。说实话,这两本书早前有人向我推荐过,我当时不屑一顾,因为书名太俗,有哗众取宠之感,我以为充其量也就是约十年前流行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以及因《哈佛女孩刘亦婷》而走红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或类似的什么“天才儿童教育”之类的书。多次在书店见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一直视而不见,直到一次偶然翻了翻,才最终改变了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废话有点太多了,一个意思,固然因为水平的问题,有的人推荐的书不值一看,但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还是翻翻,因为现在的出版商,为迎合大众,会故意把书名取的比较恶俗。

关于这两书的具体推荐,我其实想写很多,但人又很懒,不想敲那么多字,于是就用一个懒办法,把别人的博客转过来。

=============================================

推荐两本幼儿教育的好书
原贴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456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两本书确实都很好。有些人可能会对书名有点反感,但书名并不是很重要,有时候主要牵扯到广告效应,关键还是要看内容。这两本书的内容,对于建设新的养育文化乃至成人文化,确实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摘录几句:

薛涌: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或他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看到底能干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人能力的水准。也许她或他日后会改行,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进行的奋斗,会发展出一个成功者所必须有的关键性素质。

尹建莉: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单边主义”的,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更是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时,他在生活中处处给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从生活中能获得的,也正是这些。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薛涌:[url=]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url]

毫无疑问,同样是“同理心”,作为经过历史学博士训练的人,薛涌的理论观点更抽象,也就更深入一些,将“同理心”不仅联系于道德本身,更重要的是指向抽象思维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尹建莉,则在将这些现代教育原则结合具体国情上做得更细致些,如,“给小板凳揉揉疼”纠正了非常广泛的一类传统做法,指出幼教无小事,指出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人格。这种不太好的传统习惯,就有点像“随地吐痰”一样,很难在民众中广泛的纠正,但起码尹建莉通过她的书,做出了纠正的第一步。

另外一个是,尹建莉对“不上学前班”的分析,没什么理论分析,说的很直白,就是那些学前班老师的配置水平是小学教师中最差的,而小学教师本身,素质高的也不多,也就是说,学前班老师,可认为是“差中之差”。这种话,没有国内教育实际经验的人是说不出来的。

这两本书,感觉都有一个重要的遗漏之处,即夫妻感情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很难想象,夫妻不睦的家庭,能够有一个好的幼儿教育。以此之理,涉及到幼儿教育的书,从根本上,应该涉及到对夫妻之情的理解和实践。这一点,两本书都零碎的提及,薛涌的书兼及的还算有几页,尹建莉的书,则谈及的往往只是顺带几句。他们谈及的主要都是“夫妻吵架”,薛涌还是给出了些应对的办法,而尹建莉则只是当作回忆的边角余料,仅仅提及,而未展开思考。

这都说明,两位作者,可能对幼儿教育的看重,远超出于的“爱情”或“夫妻之情”的看重。所以,这两本书里,很少出现另一半的言行,也许,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与其说出来,还不如不说。但是,在这方面的欠缺,也就决定了这两本书在幼教的思考上,还未臻完美之境。

总之,这两本书都确实很好,薛涌的书,可能更适合文化水平高一些的家长,有国际视野的家长。尹建莉的书,则更大众化、结合国情多一些。正因如此,我本人有个心愿,自己买上几十本尹建莉的书,将其送给那些平日所见的打工家长们。有点顾虑,不知到怎样送出手,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发神经。也许就说是别人送自己的,富余的,再转送别人。

==================================================

刚又看了一篇上面转的文字,关于为什么这两本书值得推荐方面并没怎么说,其实也不需要说太多。就象我前面说的,推荐人的水平,决定他推荐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虽然我本人没什么水平,但是可以“扯虎皮做大旗”——写上面这篇博文的,是北师大的数学老师(从博文章看,是硕士生导师,是不是博士生导师未知),对于大学教育、幼儿教育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迄今已买过十几本了,都是送朋友的。但我感觉,有的朋友送了也是白送,因为他或她根本就不想去翻那本书——虽然我极力的推荐过,但看起来,我的信誉度还是不够,尤其是在幼儿教育方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他们对看育儿书根本就没有兴趣——虽然我的朋友们都是高级分子家庭。所以,我希望能点这个贴子进来的妈妈,有机会的话,至少认真翻一翻这两本书。

当然,如果上面的两本书的理念,你都已经了然于胸了,可以再参考参考孙瑞雪(从事蒙台梭利教学)、小巫(从事华德福教学)和李跃儿(巴学园)的书。当然,这些书中的理念,并非全部无懈可击,具体可参看上面提到的北师大的数学老师王永晖的相关博文。


再推荐宝宝看的书吧。
因为国内这几十年基本没什么优秀的儿童读物(这话可能冒犯了一些人,对不起了),所以,最常见的就是对于优秀的童话、中国神话、民间故事的一再滥俗的演绎,这些书大抵来说是粗制滥造——虽然有一些印制看起来可称精美,可是抛开表面的精美、光鲜,真正的内容(绘画、文字)却绝对称不上是精品。所以,我这里要隆重推荐的,就是国际上的优秀的图画书(绘本)。

  先简单说说我理解的图画书的功用,主要是两个,一是培养宝宝的美感、二是培养和呵护宝宝的想像力。这两样,比知识重要的多了——顺便说句,不要过早的给宝宝灌输知识,因为它会极大的限制想像力的发展,而想像力,我认为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想像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此外,过早的灌输知识,由于“挤出效应”,它排挤宝宝发展情商或者说发展非智力性因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智商或智力之外的因素,可能比智商本身,对其一生有着更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过去批判“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可能有一点点片面,但比起“智商决定命运”或“知识决定命运”可能更令人信服。)的时间和可能,对宝宝一生的发展,负面的影响远胜于正面。(顺便再批一批“不要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其实在人生的马拉松中,起跑快慢并不重要,即使通过不合理的方法,起跑时真能快那么一点点,很有可能这个起跑的快成为最终落后一大截关键原因。理论不多说,举最简单的例子,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身边有多少小学、初中学习好,上高中以后完全跟不上的例子,不少吧?又有多少高中、大学学习好,后来的人生证明并不怎么样的例子?也不少吧?)当然,过早灌输知识,还有可能挫伤宝宝将来学习知识兴趣。
  基于以上两点(美感和想像力),我认为优秀的图画书应该是画面精美,文字优秀,两者自然结合、融为一体(当然,好的图画书也可能没有文字),至于文字或内容本身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否给小孩教了什么东西,倒是其次(尤其是知识性的东西,应该尽是排斥)。

  那么,应该买什么样的图画书呢?这样推荐一本书《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著),这是一本专门讲图画书、推荐国外优秀国画书的书。看了这本书,首先就会对图画书到底有什么用有个正确的认识,其次,书里推荐的都是国际上获各种大奖的优秀图画书,根据他的推荐,再去买书,就容易多了。(当然,日本人也有几本类似的书,在当当上很容易查到)。
  随便列几本我已经给宝宝买的图画书吧:
  《好饿的毛毛虫》、《大卫,不可以》、《母鸡萝丝去散步》、《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月亮,生日快乐》、《和甘伯伯去游河》、《花婆婆》、《我的连衣裙》、《奥莉薇》

[ 本帖最后由 倩倩妈@xa 于 2010-5-29 01:00 编辑 ]

Rank: 8Rank: 8

经验值
4728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莲湖区
街道:
莲湖区
想看。。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妈妈的附件限制的实在太小了,刚才上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几本图画书的电子版,传了N久没反应,刷新后再试,原来是附件太大了,压缩成199K居然也不行(但是妈网的提示是附件应小于200K),传了几次,还把后面一大段文字搞丢了,用了“数据恢复”功能,也没恢复过来。算了吧。第一部分算完了。

时间太晚了,后面的简单点。

  再说说巧虎现象吧。记得在妈网上看到过一个“著名”的妈妈,发贴谈巧虎现象,说是幸亏宝宝不喜欢巧虎,如何如何,好像巧虎是洪水猛兽。当然,能发这样的贴子,至少说明这位妈妈还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并非简单的人云亦云。但是,简单的唱反调、标新立异,也并不见得就好吧。

  巧虎的理念来自日本,日本的教育理念,至少比国内还是强些吧。日本的倍乐思公司和台湾、大陆都有合作,出版巧虎。台湾版的叫“小朋友巧连智”,大陆版的叫“乐智小天地”,内容完全不一样(当然基本理念差不多)。不管台湾版还是大陆版,都根据年龄段分成宝宝版(1-2岁)、幼幼版(2-3)、快乐版(3-4)、成长版(4-5岁)、学习版(5-6岁),仅仅是根据年龄划分的这么细,都比国内的强多了(比如国内著名的《婴儿画报》,期刊上写的是适合0-4岁,实际是一部分适合1-2岁,一部分适合2-3岁……这样比较浪费。)

  就我看过的宝宝版的情况,相比而言,大陆版教育(或曰“说教”)的痕迹太重,比如每一期最后居然有个“重点语汇”和“巧虎日记”单元,迎合了大陆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整个巧虎的理念来看,实在是一大败笔;表演没有台湾版的自然,表演味太重,最后的主题曲也是败笔。而台湾版从各方面来看都优于大陆版(大陆人实在是太望子成龙了),但台版国语,可能让很多妈妈有些担心宝宝将来说话会不会嗲声嗲气(完全多余的担心)。
  另外,大陆版巧虎居然还有个贝贝版(0-1岁),这个是台版所没有的,我想这还是为了迎合大陆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的产物。建议1岁以内的小孩不要看电视。1到2岁,也要少看。

  巧虎的理念其实还是不错的,宝宝版以唱唱跳跳为主(台湾版就叫“小朋友巧连智宝宝版 X年X月号唱唱跳跳DVD”),在唱唱跳跳之外,侧重于情商培育(台版更自然一些),而少有知识方面的内容(当然也有)。最主要的是,绝大部分宝宝很爱看,并且也喜欢跟着跳、跟着唱。这就行了。
  当然,我不是专业的人士,做不出专业的评测,但我接触的幼儿教育资源不少(我在妈网发过一个贴子,分享我的300多G的幼儿教育资源,其实现在已经有500多G了),相比较而言,巧虎还是比较好的。
  当然,不管是什么幼教资源,可以做为父母培养宝宝的辅助手段,而决不能完全依赖于它。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几天(有时甚至一周)给宝宝看一次,一次只能看一期。一天看一期的话,已经比较多了,一天看两三期,就太多了。
  当然,有的妈妈可能担心,看电视多了(看巧虎也是属于看电视),可能会限制宝宝的想像力和语言能力。先说想像力,想像力必须是在一定的引导或者某种合适的环境、某种刺激下,激发出来的,而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我认为适当的看巧虎,不但不会限制反而有助于宝宝的想像力发展。再说语言能力,它和先天因素、父母陪伴宝宝的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家宝宝从一岁左右开始看巧虎,台版、大陆版都看过,别的不说,语言能力,我可以非常自信的说,她是在同龄小孩中非常非常优秀的。
  结论:巧虎,尤其台湾版,非常值得给宝宝看,但不能次数太多,以一周两次左右,一次一期(20分钟左右)为宜。

  最后说说我对杜曼闪卡、七田真右脑开发及珠心算的看法。只所以把这几个放在一起,是因为杜曼和七田真的方法都是“开发右脑”的,而珠心算,其原理也是利用右脑的整体性思维,所以和杜曼、七田真的右脑开发 本质上是一回事。
  
  太慢了,不想组织语言了,还是转几篇别人的文章容易。
   

[ 本帖最后由 倩倩妈@xa 于 2010-5-29 02:00 编辑 ]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萧愚:利用好我们的后发优势
原贴地址:http://**/s/blog_476e6cfa0100fatj.html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就教育这个领域而言,我国是不折不扣的后进国家。想一想前几年的卡尔维特热,此人乃200年前的人物,又有斯特纳夫人热,此人乃100年前的人物。最近又有杜曼热,此法40多年前便已在美国出现,更有珠心算热,此法也有至少20余年的历史。

作为后进国家有什么好处呢?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充分汲取前人的经验,以免不小心成了新方法的实验品,让自己的孩子不小心成了小白鼠。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小卡尔以及小维尼(斯特纳夫人之女)成年后的际遇推知其教育法的偏颇,扬长避短,我们也可以通过杜曼宝宝以及珠心算儿童长大后的情况推知其教育法的效果。对于教育方法来说,时间往往比实践更重要。

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我着力考察了小卡尔和小维尼成年后的情况。虽然文献资料少得可怜,但也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比如,小卡尔和小维尼的个性都有一些问题,前者孤僻,后者怪癖。前者事业黯淡,直到花甲之年才有建树;后者历经两次婚姻挫折,此后逃之夭夭,湮没无闻。从两个神童成年后的际遇,可引发我们对于二人教养过程的反思。

再说说杜曼,此法四十年前在美国狂热一时,那时,美国正被苏联搞得灰头土脸,许多神童教养法在那时发端。杜曼的书狂销数百万册。可随着杜曼儿童纷纷长大,大家一看并无任何奇异之处,这股热也就渐渐消散了。

继而,杜曼法十多年前传入韩国。也是狂热一时。有网友记录了一位韩国人对杜曼的看法:

在10几年前,韩国也像中国现在一样,杜曼风行。很多很多人都给孩子进行杜曼,但儿科医生说,小时候进行了杜曼的小孩,长大以后,跟平常人一样,所以没有必要进行杜曼。

我说,但中国真的有一些进行过杜曼而且有效果的人。她说,是的,是会有一些这样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会这样。

她激动了一段时间,但还是决定不进行杜曼了。觉得没有那个必要。现在,可能在韩国人眼里,我在进行着无用功而已。毕竟这样已经是他们十几年前流行过的东西。

其实杜曼法在中国也有几年了,虽然时间跨度略显不够,但就我五年来的观察,持续“异常”的孩子很少见。即便有几个看似神奇的,可就像那个儿科医生所言,这类孩子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会这样。我在“神童培养秘诀”一文中也提到,那些早熟儿童的父母,用的方法大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并非用了什么秘方绝招。


该说珠心算了。有位网友讲了一件身边事,现在摘录给大家:

我姐姐的孩子学习过珠心算,当时在幼儿园学的,很小就可以四位数的加减,当时看起来真的很神奇,也很让人高兴,但是自从上了小学,学习数学碰到了问题,他不喜欢列算式,习惯了口算心算,再往后到了小学高年级,不列算式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可他还是不列,现在上初中了,数学一塌糊涂,当然不排除他的个人原因,但是珠心算带给他的思维方式,和现在正规教育出现了冲突,这在他身上是可以肯定的问题!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学这些与常规教育方式不兼容的东西,孩子表现得越神奇,走得弯路越大,将来纠正起来也就越困难。这个朋友提供的例子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放弃心算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习惯这样了。以前从心算中得到了许多甜头,所以觉得心算就可以了,懒得动手列算式了。所以我说,孩子表现得越神奇,走得弯路越大,将来纠正起来也就越困难。其实杜曼法何尝不是如此?有的家长发现杜曼孩子大多变得普通了,就说这是练得不够,如果一直坚持到六岁就能如何如何...这种家长,我劝你还是省省吧,再走下去,可能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了。

这个珠心算儿童是幼儿园学的,一直到初中,时间跨度至少七、八年了。如果你不去多多了解这些例子,仅是着眼于眼前的“神奇”,七、八年后,也许你的孩子也会成为我的例子之一。

因此,家长在选用一种教育方法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方法的源头是什么,要有历史眼光,要有考据精神,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通过考察前面那些实践者的经历,你就可以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

当然,不少工作我已经替你们做了,不求感谢,只需要你认真读,认真思考就可以了。

[ 本帖最后由 倩倩妈@xa 于 2010-5-29 02:06 编辑 ]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附:一些比较理性的杜曼家长的思考

我的孩子从10个月开始杜曼,至今已过去9个月,每天坚持闪字卡。等发现所有的她能理解的单词都闪完了以后,开始闪三字经和唐诗。每天看大量的自制PPT。虽然她现在的词汇量非常大,虽然她(满19个月多)现在已基本能够独立朗诵出所有的自制书和PPT,虽然她现在能够很快的阅读,虽然我感觉她非常棒,但我越杜曼越害怕,因为我开始担心这种教育方法的正确性和后续的艰苦道路。

担心之一:她现在阅读的方法接近于摄像式记忆,比如,教了她“花生”这个词,她记住了这个单词的影像,而并不知道这个单词是由“花”与“生”组成,而对于“生”这样的没有特别意义的字,如果单独挑出来,她并不会读,她也只会说“花生”,或是“学生”。摄像式记忆,当我们不会的时候,我们追求她,但等她离你很近的时候,突然害怕起来,她真得科学吗?难道以后AMY阅读的方法要和别人完全不一样,每一个单词和句子只是象一个图片一样地印在脑里,而非逐字地阅读和理解。谁能给一个科学严谨的关于摄像式记忆的评价。

(萧愚注:这个问题已经谈过了。照相记忆不是一种正常的学习方式,只有表演意义)

担心之二:我的孩子现在只是19个月大而已,可她已经读了这么多的文字和小故事、三字经和部分唐诗,按照这样下去,等到了3岁,会读完唐诗三百首和其他诗歌,到上小学的时候,她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这是一个很少部分孩子走的路。这条路太难走了。为什么我要为孩子选择这样一条路。我感觉迷茫。

现在,孩子进行闪卡,大人和孩子都觉得是一件比如吃饭和睡觉一样的普通的事。谁也不想就这样停止了,每天习惯性地让孩子快乐地摄取知识,也就那么几分钟。可是,真是担心,会不会反而耽误了孩子。

(萧愚注:可参考会说话前大量识字会造成语言发育迟缓吗?一文)

昨天回家,测试了一下孩子,发现她确实基本是背下来整个句或整个词。在白板上,写下她曾读过的长句,她迅速马上读起来,如果是不曾读过的长句,尽管她认识其中的每一个词,她也读不出来,或读不完整,需要提醒才能一点点地读完。由此推定,我觉得她会读自制书和PPT,是基本于整句的背。

(萧愚注:这种阅读方式不是正常的阅读方式。当然,如果这种能力能够保持一生,也许可能走出一条独立的人生,成为卓尔不群的照相记忆天才。可惜的是,这种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果不消失的话,反而可能意味着这个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另一个家长的担心:
我就是有这么一个担心,女儿现在喜欢很快的翻书,一本书不到一分钟就可以翻完.
她翻书的过程是这样的:她看的每本书都有她喜欢的一个图,仿佛整本书就是为这一个图而看的,快速地翻到她喜欢的那一页,然后指给我看,自己也欣赏一会,然后再快速地翻完其他的.有时候她拿我给她买的书说:"念念",若我真是按照书里的内容一字一字地念,她就很不耐烦地把书扔掉,我一般都不给她念,也是快速地帮她翻,翻到她感兴趣的一页她会"叫停",然后我给她介绍一番,接着剩下的就是快速翻了.

看flash也是喜欢看快节奏的,慢悠悠的那种不喜欢,很快就会把目光转移.

我的担心是将来上学,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孩子的,到时候我家女儿会不会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说觉得上课是浪费时间.

一位网友记录的韩国人对杜曼的看法:
在10几年前,韩国也像中国现在一样,杜曼风行。很多很多人都给孩子进行杜曼,但儿科医生说,小时候进行了杜曼的小孩,长大以后,跟平常人一样,所以没有必要进行杜曼。

我说,但中国真的有一些进行过杜曼而且有效果的人。她说,是的,是会有一些这样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会这样。

她激动了一段时间,但还是决定不进行杜曼了。觉得没有那个必要。现在,可能在韩国人眼里,我在进行着无用功而已。毕竟这样已经是他们十几年前流行过的东西。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珠心算:一种表演性的计算能力
原贴地址:http://**/s/blog_476e6cfa0100ezco.html

许多家长都为孩子该不该学珠心算犯愁,我的建议是,如果幼儿园开设了这门课,不学不行,那么孩子学习一下、浅尝辄止无妨,就当作一种游戏。如果幼儿园没有开设,就没必要主动去学了。珠心算有很大的争议性,不仅在大陆,在台湾也一样。对于这种争议性的东西,采取一种偏保守的策略,我觉得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我在前面分析过数学思维与数学运算(计算)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主要体现在应用题和一些难度适当的奥数题上。而数学运算主要涉及口算,速算,心算,笔算等等。一般来说,珠心算的学习不会影响数学思维,同样,珠心算的学习也不会对数学思维有多大帮助(不影响已经谢天谢地了)。

珠心算只是一种运算方法,某种意义上与九九乘法表类似。我们不能说背了九九乘法表孩子的数学思维就不行了。也不能说,背了九九乘法表能够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有人说练珠心算不是为了提高运算能力,而是为了开发右脑,提高智力。这一问题请参看另外一篇文章)

珠心算作为一种运算方法,跟他竞争的方法是什么呢?一种是手心算。就是把手当成算盘,其实原理跟珠心算差不多,就不多说了。此外,珠心算本身也有不同的门派方法,这里也不提。现在,专门说说我们普通小学里用的运算方法,跟珠心算比较起来有何不同。

小学里通常用的方法为了叙述方便我称之为心笔算,简单说就是心算加笔算。

心笔算也有心算这部分。要分两种情况。

1.直觉型心算(也可称为口算,就是答案脱口而出):

针对那些简单的加减乘除。比如7+9=16这种,我们一般都能脱口而出,购物时这种心算用得最多。有人问,这种心算与珠心算有何不同?这种心算是一种直觉思维,就像我们说话能够不假思索一样,由于熟练、熟悉到一定程度,可以达到不用思考的地步。这种能力几乎人人都有,只要稍加训练就能练成。

2.思索型心算:
由于我们大脑的记忆能力有限,一些比较大的数字就没法脱口而出了。比如 67+56
这时可以利用我们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能力算出结果。

但是,我们的工作记忆也是有局限的,一般只能记住6±2个单位的数字,所以算187+278的时候,
脑子就不够用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算能力就到头了,只好借助于纸笔列竖式计算。
当然也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忙。

我们看到,心笔算有三个步骤,直觉型心算到思索型心算再到纸笔计算器计算,在这三个步骤下,人类能够完成几乎所有的运算。而且效率和效果都不是什么问题。所以中外的基础教育,都是这种心笔算的模式。

既然人类已经解决了计算问题,珠心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必然是一种表演性的能力。

熟悉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在我这里,表演性这三个字有特定含义,

特指那些看起来神奇的,只有暂时或表面效果的,最终会消失或者被抛弃的能力。珠心算基本符合这个定义。具体原因后面有详述。

对于珠心算,我们不必夸大其危害。前面已经提到,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不会破坏数学思维。上学后,由于老师教法不一样,起初会有一些不适应,不过经过调试一般都能转过来。

下面回答一些常见问题:

1. 孩子上学后,珠心算的孩子会比较尴尬

孩子上学后,老师会教口算,就是直觉型的心算。让孩子练习脱口而出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上学前没练过口算,可能刚上学的时候会比较费劲,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练成脱口而出的能力。

但是,珠心算的孩子可以通过在脑中虚拟算盘,很容易说出结果。这样无形中建立了他们的自信心。这也是珠心算给孩子带来的一个好处。有位家长说,我的孩子用珠心算,可以节省大量口算卡,正是这个好处的体现。

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普通孩子的口算练习有点像磨刀不误砍柴工,练习的时候笨拙,真要练成速度就飞快了。尤其是比较简单的口算,甚至可以超过珠心算的速度。

这个时候,当别的孩子脱口而出的时候,珠心算的孩子还在脑子里打小算盘,甚至有的孩子不够熟练,用手比比划划,这种弊端就显示出来了。这也是一些老师比较头疼的。

2. 珠心算会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吗?

打算盘时的专注是不是能够迁移到其他学习上来,这应该是有疑问的。

就像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很专注,你不能说他通过玩游戏锻炼了专注,进而可以专注地去看书。我听到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在珠心算的课堂上很专注,但是在学校课堂上小动作不断,一点儿不专心。所以珠心算提高专注力的说法还需得到科学研究上的证实。

3. 珠心算会让孩子更聪明吗?
参考:大幅提升智力的捷径是什么?
打乒乓球能让孩子更聪明吗?批判性思考实例之三

4. 珠心算能够开发右脑能力吗?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写的关于杜曼和七田真的文章。

5. 孩子不学珠心算会损失什么?

如果没有应试攀比这个背景,应该说,孩子不学珠心算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存在的应试倾向和重视运算结果的倾向。会让一些运算能力发展慢的孩子感到压力,让算得快的孩子感到学习上的信心和优越。虽然这只是一种短暂的领先。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低估这会给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珠心算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快的发展。

6. 不学珠心算,孩子能够超前学习小学数学的内容吗?

如果孩子能力达到,完全可以适度超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虽然从理论上这并无多大必要,但在实际中,由于攀比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适当超前应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要超前过多,那样反而得不偿失(也许超前一个学期足够了)。

超前的方法可以用小学目前教算术的方法。

一是背口诀。不妨把加法也编成类似九九乘法表那样的口诀。
二是做卡片。包括口算卡,口算本,或者电脑软件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卡片。
上图这个老太太拿的就是卡片。可以设计一些卡片游戏教孩子。这种运算本质就是记忆,看熟练程度。如果嫌做卡片麻烦,可以买一块小黑板。
对于大于10的加法,人教版的课本介绍了一种凑十法。比如,可以把9+7=16拆成(9+1)+6这样,即先从7那里借一个给9凑成10。如果用这个方法孩子能够接受,熟练到一定程度再练口算也许效果更好。

最后提醒的是,你在给孩子超前进行口算练习的时候,要适度,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要知道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口算神童,而是稍稍在课堂上领先,减少学习压力。达到这个目的即可。过度超前得不偿失,这个度要把握好。另外,要时刻记住运算,口算能力与数学思维无关,不要因为孩子会算几个数就忽视了思维的培养。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953  
爱心活力豆
1  
宝宝生日
0000-00-00 
地区:
街道:
强烈支持,好帖子~~
赞一个。我刚好买了一本《超右脑快速记忆》,才开始研究
小飞妈妈

贵宾

Rank: 2Rank: 2

经验值
49520  
爱心活力豆
8  
宝宝生日
2012-03-22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呵呵,不错,我最近也在研究七田真的右脑开发。
水木

初中毕业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1718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6-02-16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好贴,慢慢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经验值
91741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2007-10-17 
地区:
街道:

Medal No.5 Medal No.11

我是比较排斥巧虎,从开始接触,我对巧虎的定位就偶尔看一看,绝不是主流。台湾版确实比大陆版要好,但是语言很成问题,我见过有孩子把“和”读成“恨”了,一听就知道是看了台版的巧虎!

另外我看到LZ家的宝宝是1岁多,你尝试看看快乐版和学习版,虽然是很大的孩子看的,可是1-2岁的宝宝也完全可以接受。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经验值
91741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2007-10-17 
地区:
街道:

Medal No.5 Medal No.11

小的时候,我给哈小弟弄过一些黑白的卡片,宝宝很喜欢,但是这个一定要坚持

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用他会多少东西来衡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懂得学习的方法,以及对一些事物的领会,绝对不是填鸭式的。

大一点,我更愿意用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游戏来完成学习的过程。

我看LZ推荐的都是国外的手绘本,我也买过很多,但觉得更适合大一点再读,比如《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就需要亲子共读。《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我是用的英文原声版的有声读物,对照书本来看的。

还有一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很小的时候我就买了,一直到前段时间他才能领会里面的意思。

国内的有一套观察力的书不错的,还有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小影院系列的故事书色彩鲜艳,小宝宝很喜欢。(其实吉美出了很多不错的书)

《动物百科全书》这本是适合小学到初中的,但是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春天的时候,我们在外面看到小蝌蚪,宝宝就会回来找这本书里的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虽然他不懂文字,但是图片却很直观。
已有 1 人评分金币 收起 理由
淡月辉光 + 20 精品回复。

总评分: 金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七一妈

高中毕业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经验值
45116  
爱心活力豆
17  
宝宝生日
null 
地区:
灞桥区
街道:

Medal No.11

我进来学习。。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汗,居然有敏感词,无法提交,只好一段一段提交,看敏感词到底是哪个



原帖由 无花果@xa 于 2010-5-29 03:50 发表
强烈支持,好帖子~~
赞一个。我刚好买了一本《超右脑快速记忆》,才开始研究

原帖由 淡月辉光 于 2010-5-29 08:37 发表
呵呵,不错,我最近也在研究七田真的右脑开发。


我比较同意萧愚的看法,右脑开发,究竟能否持续(长大后神奇的能力是否会消失)、右脑与左右的关系、右脑开发会不会对左脑的发育形成“挤出效应”、影响左脑的发育,这些问题现在恐怕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保守——从根本上说,是我对写这些书、推广这些方法的人不信任,脑科学太深奥了,就凭国内这些只为了钱而出书的书商,我从根本上就不信任他们。当然,杜曼是美国人、七田真是日本人,……还是转文章吧。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离谱的右脑革命:洪兰教授对七田真的批评

萧愚注:

  洪兰教授是台湾中央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本文原载于台湾一九九七年九月《科学月刊》。我非常喜欢洪兰教授的文字,也非常钦佩洪兰教授在第一时间便对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进行了揭露。

正文:

  人的大脑有两个脑半球,虽然各有所司,却是相辅相成。正常的人左右脑半球是联结在一起,「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只有极少数的病患左右脑中间的联结被剪开。这些「裂脑」(split brain)病患的研究,让我们了解两个脑半球在没有另一半抑制时的特殊功能,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把两个脑半球单独分离出来训练。

  单独训练半边脑?

  最近,报纸上又出现「超右脑革命」的新闻,日本《右脑革命》一书的作者七田真来台湾,宣称「右脑是启发幼儿潜能之钥」,说右脑是想象脑、感性脑,有如录像机一般可以快速的记录知识,并具有「心想事成」的奇妙力量,要家长与教育者赶快去开发右脑。其实这是一点证据都没有的事情,人的两个脑半球是联结在一起的,神经讯息通过联结两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只要一毫秒,怎么可能单独训练右脑而使讯息不透过胼胝体传到左脑?

  其实,原始的研究是这样的…

  这个缪误,始于日本误解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罗杰.史培利 (Roger Sperry) 博士所做的裂脑病患的实验 (史培利教授因为在脑神经发展方面的研究,于一九八一年拿到诺贝尔医学奖,他也是裂脑病人研究的开创者)。

  在临床上,医师不会随便剪开病患的胼胝体使两个脑半球独立出来,但是对于一个癫痫的病患来说,如果他病变放电部位是在左脑的语言区,或是掌管记忆、情绪等重要功能的部位,在药物无法控制脑的异常放电而又无法开刀切除异常放电的脑部位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联结两个脑中间的胼胝体切断,使一边的异常放电不会传递到另一边,免得阻碍病患的日常生活,因此,裂脑的病患非常稀少,除非不得已,医师是不会随便把一个人的左、右脑切开,独立分离出来。也因为如此,史培利的实验特别有意义,他们提供了研究者一个绝佳的机会,观察两个脑半球各自独立、不相互牵制时的运作情形。但是一般人的大脑两个脑半球是连在一起的,既相互交流,也相互抑制、相互牵制的,绝对不可能做到训练右脑而不同时刺激左脑,我们只能说,当某些作业是右脑擅长的时候,右脑的激发程度会比较高而已。

  史培利的实验是用速示器(tachistoscope) 作的,这个仪器可以快速的呈现刺激,时间可以短到千分之几秒 (毫秒),因此,当病人的眼睛凝视速示器屏幕中央时,利用这种快速呈现的方式将刺激字很快的打在病人的左视野 (visualfield) 或右视野。只要呈现时间不超过一五○毫秒,我们就可以确定刺激字只传到一边的脑,另一边没有看到,但是因为眼球的移动大约需要二百毫秒的时间才能执行,因此当眼球转过去注视这个刺激字时,字已消失,所以不会因为中央小窝(fovea) 的关系,而使这个影像落入两个脑半球的视觉区,但是这个字仍然可以经由外围视觉(peripheral vision) 看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是演化而来的动物,只要视野上有东西出现,我们一定会转动眼睛,使影像落在中央小窝以看得最清楚。许多实验不成功,是因为刺激的呈现时间超过眼球转动的时间,使两个脑半球都看到讯息。

  日本错,我们跟着错

  我们视神经在视束交叉(chiasma) 的地方相交,使右视野看到的东西传送到左脑的视觉皮质区,而左视野看到的东西传送到右脑的视觉皮质区,这个左右视野并非左右眼,而是左、右眼视野的左半和右半。这点就是日本人搞错的地方,以为刺激投射到左眼就传达到右脑,投射到右眼就传达到左脑。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回台湾时,在研讨会上也听到国内的学者如此报告过,因为当时国内很多信息还是仰赖日本,日本错,我们就跟着错了。史培利发现,在这种完全分离、完全不受另一脑半球牵制的情况下,两个脑半球各有所司,各有专精,左脑有语言 (请注意,右脑也有语言,只是右脑不能说话(speech),是个沉默之脑而已),擅长分析、判断,而右脑擅长图形辨识、空间知觉、音乐等等。

  因为左右脑是相连接的,讯息通过胼胝体只有一或二毫秒的时间,平常左、右脑半球的讯息快速热烈的交换着,脑的成长是同步并进的,不可能只开发某个半脑。绝对不是如七田真所说的「到三岁时才由右脑架起一座桥到左脑,右脑要透过脑梁完成驱动左脑的准备,左脑才开始接受知性的传输」,这完全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科学根据,现代因为科技的发达,功能性核磁共振的仪器可以让我们在「在线」实时看到人们大脑在解决问题时各部位活化的情形,国内外所有的核磁共振脑功能影像图或诱发电位脑波 (evoked potential)资料,都没有任何一个实验指出小孩子的脑是右脑先启动,三岁后才由右脑驱动左脑,更没有任何证据说右脑可以单独训练,如果让孩子用了左脑就揠苗助长,这真是太离谱了。

  做个能独立判断的聪明家长

  心像(image) 是记忆术的一种,心理学上研究的很多,有一些人,例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习惯用影像的方式思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想象他自己站在光束(light beam) 上向前飞去。但是这是个别差异,有人语言能力强,有人空间能力强,这种能力也有遗传、性别上的关系。并没有任何一点的证据说,用图像思考的人就一定比用语言逻辑思考的人更聪明、成就更大,更没有任何一点证据说出生时只有右脑能够发挥功能,一直要到三岁才透过脑梁启动左脑。这种说法真是令稍微有一点知识的人感到匪夷所思,也显露出我国科学教育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没有把最基本的常识交给孩子,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一个月吃三斤减肥茶,吃到肝功能丧失要换肝,或吞蛇胆吞到肾衰竭死亡,或是花一百万元减肥瘦身,花三万元补习潜能开发等等。现代我国已从代工、加工的社会转型到科技的社会,国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就是国家最大的资源,假如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国民是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普通常识的话,我们的前途堪忧。(萧愚注:本文写于1997年,22年后的中国也开始从代工,加工的社会向高科技社会转型。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智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 本帖最后由 倩倩妈@xa 于 2010-5-29 11:52 编辑 ]
小飞妈妈

贵宾

Rank: 2Rank: 2

经验值
49520  
爱心活力豆
8  
宝宝生日
2012-03-22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原帖由 倩倩妈@xa 于 2010-5-29 11:30 发表
我比较同意萧愚的看法,右脑开发,究竟能否持续(长大后神奇的能力是否会消失)、右脑与左右的关系、右脑开发会不会对左脑的发育 ...


中国啥东西都爱一窝风,右脑研究这几年基本成产业了,西安这儿估计也快了。
不过右脑开发尤其是记忆法和思维发散这儿的确是有些特别的东西在里面,事实上并不适合多数人,里面的确有很有益的内容,建议不要迷信任何方面的专家,感兴趣有精力的可以自己去研究下。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原帖由 淡月辉光 于 2010-5-29 11:46 发表


中国啥东西都爱一窝风,右脑研究这几年基本成产业了,西安这儿估计也快了。
不过右脑开发尤其是记忆法和思维发散这儿的确是有些特别的东西在里面,事实上并不适合多数人,里面的确有很有益的内容,建议不要迷信 ...



呵呵,自己不可能去做脑科学实验吧?如果是搜集国外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资料,那还是有一个甄别的问题。
当然,往大了说,人生就是实验,所以把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验),也不是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转这几个贴子,主要想表达一个观点:凡事不迷信。萧愚的观点并非真理——迄今为止,在左、右脑开发上还没有绝对真理,但在国内对右脑开发近乎迷信的背景下,这样的思辨还是有助于家长们冷静的去思考、去看待这一现象。
小飞妈妈

贵宾

Rank: 2Rank: 2

经验值
49520  
爱心活力豆
8  
宝宝生日
2012-03-22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原帖由 倩倩妈@xa 于 2010-5-29 12:07 发表
呵呵,自己不可能去做脑科学实验吧?如果是搜集国外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资料,那还是有一个甄别的问题。
当然,往大了说,人生就是实验,所以把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验),也不是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转这几个贴子,主要想表达一个观点:凡事不迷信。萧愚的观点并非真理——迄今为止,在左、右脑开发上还没有绝对真理,但在国内对右脑开发近乎迷信的背景下,这样的思辨还是有助于家长们冷静的去思考、去看待这一现象。 ...


脑科学这个课题就太大了,平常人只做平常事呀,呵呵,不妨做为一种学习方法或者记忆方法来接触和尝试,而且最好是大人自己来尝试,记忆网上有很多人在自修的,人的脑子就是用来折腾的,用不坏别怕,呵呵。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原帖由 牵着蜗牛散步 于 2010-5-29 09:58 发表
我是比较排斥巧虎,从开始接触,我对巧虎的定位就偶尔看一看,绝不是主流。台湾版确实比大陆版要好,但是语言很成问题,我见过有孩子把“和”读成“恨”了,一听就知道是看了台版的巧虎!

另外我看到LZ家的宝宝是 ...


台版是把“和”读成“汗”。即使看对台版巧虎,出现个别语言上的问题,纠正应该也是不难的。我家是女宝,吐字清晰,没有类似把“和”说成“汗”的问题。

我家宝宝现在2岁多一点了,幼幼版还没给她看过,更不用说快乐版、学习版了。我怕越到后面的阶段,教育(学习)味越浓(我自己也没看过,所以并不了解),宝宝版就挺好。我是主张幼儿园阶段也以玩为主的,可惜西安的幼儿园,似乎只有妈网上一度火热的华德福,是以玩为主的——但对华德福的某些理念,我也并不认同,毕竟要生存,要证明自己的优秀,必然会有其功利的一面。


原帖由 牵着蜗牛散步 于 2010-5-29 10:14 发表
小的时候,我给哈小弟弄过一些黑白的卡片,宝宝很喜欢,但是这个一定要坚持

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用他会多少东西来衡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懂得学习的方法,以及对一些事物的领会,绝对不是填鸭式的。
...


我觉得有目的性的知识的学习,还是晚一点好。当然不可能完全排斥知识,最好是在目的性不强的游戏、生活过程中,让宝宝学习。

我列的那几本图画书,只是我已经买的,不是说这几本就有多好,主要是推荐《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图画书,早期的时候只能是亲子共读的。我们现在主要给宝宝看的是简单一些的《好饿的毛毛虫》、《大卫,不可以》,其它要再大一些,《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免》,我想至少要到3、4岁才能真懂吧,象《风到哪里去》,恐怕要更大一些才行。

关于动物,我是一直想每年多带宝宝去动物园几次的,最好是每个月去一次(虽然西安秦岭动物园不怎么样),每实际是到目前为止,就去年冬天去过一次,今年一直计划着去,但总是有种种原因,到现在还没去成。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353  
爱心活力豆
2  
宝宝生日
2008-05-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雁塔区

Medal No.11

原帖由 淡月辉光 于 2010-5-29 12:18 发表


脑科学这个课题就太大了,平常人只做平常事呀,呵呵,不妨做为一种学习方法或者记忆方法来接触和尝试,而且最好是大人自己来尝试,记忆网上有很多人在自修的,人的脑子就是用来折腾的,用不坏别怕,呵呵。


I服U了。

我是不知道还有个记忆网,也没精力去搞这个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荐妈妈和宝宝看的书——兼谈巧虎、早教革命、杜曼闪卡、七田真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